第一节 疾病概述

第一节 疾病概述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临床表现为知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人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本病多在青壮年起病,病程多迁延,缓慢进展,如不积极治疗可逐渐加重或恶化,有发展为衰退的可能。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精神分裂症曾有过不少名称,如法国Morel(1856)命名为“早发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德国Kahlbaum(1871)命名为“紧张症”(catatonia);Hecker(1871)称之为“青春痴呆”(hebephrenia)。德国Krapelin(1896)将上述命名统一为“妄想性痴呆”(dementia paranoid),第一次对精神疾病进行了分类。1911年E.Bleuler通过细致的临床观察,指出本病是由于病态思维过程所导致的人格分裂,并非皆以衰退为结局,首次将“精神分裂症”这一术语引入精神病学,并一直沿用至今。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年龄多集中在15~45岁年龄段。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本病相当于中医“癫病”“狂病”,属于中医文献中的“花痴”“心风”“风邪”“呆病”等范畴。癫狂病名出自《内经》。《灵枢·癫狂》是论述癫狂病的最早专门篇章,它将其症状描述为:“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狂疾是“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素问·阳明脉解》);在病因病机上,《素问·奇病论》记载了:“人生而有病巅疾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指出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的论点;《内经》还提出了“诸躁狂越皆于火”的火邪致病学说,创制了方剂“生铁落饮”和针灸治疗本证,首创“与背腧以手按之立快”点穴治疗狂病的方法;《难经》提出了“重阴则癫、重阳则狂”的阴阳失调理论;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该病的病因是心虚而血气少;金·张从正的《儒门事亲》、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中,均提出了该病“痰迷心窍”的病因病机学说;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将癫、狂、痫进行明确区分;清·王清任提出了“血瘀”可致癫狂的观点,并认识到该病与脑有密切的关系,创制了“癫狂梦醒汤”治疗该类疾病,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