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一些研究中发现分离障碍与遗传有关。Lingberg(1957)进行的研究发现,该类患者先证者的父、兄弟、儿子的同病率分别为1.7%、2.7%和4.6%;而其母、姐妹、女儿的同病率分别为2.4%、3.2和6.4%。通常认为,此类患者有相应的个性,即所谓分离障碍个性,其特点是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此类人的人格有3点特征:①大部分分离障碍患者情绪不稳,属典型神经症。②不仅有相当多的分离障碍人格外向,且有同等数量的分离障碍表现为个性的另一极端即内向。③喜掩饰。

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分离障碍的倾向,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出现分离障碍样发作。有人认为,脑干上段特别是间脑器质性损害与分离障碍有关。大部分患者在病前有精神刺激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分离障碍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的作用比较明显。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分离障碍的表现症状变得较为安静、较为含蓄。一些特殊的分离障碍表现形式被认为只出现于某些特定的种族和社会文化背景。

神经生理学对本病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基于Janet的意识分离理论;另一种是基于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前者认为,随着意识的分离而有注意、警觉性、近记忆和信息整合能力等认知功能的损害。由于大脑皮质对传入刺激的抑制增强,患者的自我意识减弱,并有暗示性增高。后者认为,有害因素作用于神经类型属于弱型的人,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之间、大脑皮质和皮质下部之间功能的分离或不协调。患者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皮质下部的功能相对占优势。病理生理学对分离障碍的解释与几种概念相关:①躯体化,通过躯体症状表达心理痛苦的病理心理过程。②转换,患者性心理发展固着于早期阶段,其性冲动受到抑制,于是精神能量转化为躯体症状。③分离,在许多精神障碍中,一些观念和认知过程可从意识的主流中分离出去,转变为神经症性症状。行为主义认为,转换症状是患者对遭受挫折的生活经历的一种适应方式,形成所谓“继发获益”,从而使症状持续存在。对发病机制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分离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就是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另一种观点认为此症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