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应激与心身健康
首先必须看到,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一种适应,这种适应是生物界赖以发展的原始动力。对于个体来说,一定的应激反应不但可以看成是及时调整与环境的契合关系,而且这种应激性锻炼有利于人格和体格的健全,从而为将来的环境适应提供条件。可见,应激的反应并不总是对人体是有害的,情绪应激亦是如此。
当情绪应激超过人的适应能力就会损害人的健康,因此,情绪应激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情绪应激相关的疾病患者约占人群的5%~10%,国内的门诊与住院调查,约为1/3左右。
(一)情绪应激导致机体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疾病,却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其临床表现是涉及身体、心理、情感等多方面异常的一组症状群。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失眠、疲劳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75%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由于生物医学的发展,过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营养不良等生物因素为主的疾病已逐渐被医学技术所控制,而人们的心理状态、社会文化背景等导致的过度精神紧张与适应不良则已经成为主要的病因。强烈的情绪应激引起个体过度的心理和生理反应,造成内环境的紊乱,各器官、系统功能失常,稳态破坏,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以致机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但实验室检查却不见异常,出现亚健康状态,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心身疾病。
(二)情绪应激引起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其发病、发展、转归与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一组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介于神经症与躯体疾病之间。心身疾病有以下特征:①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②多数与某种特殊性格类型相联系。③不同心身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异。④同一患者可有几种疾病同时存在或交替发生。⑤常有相同或类似的家族史。⑥疾病经常有缓解和复发倾向。
心身疾病分布于全身各系统,主要是受自主神经支配的器官、系统受累。发病机制涉及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等心理生理机制,因而疾病范围较广,例如:高血压、溃疡病、糖尿病、哮喘以及癌症等均可由情绪应激而发病。
(三)情绪应激与非器质性精神疾病
非器质性精神疾病是指大脑功能紊乱或削弱所引起的以情感(心境)异常或心理缺陷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其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有研究报道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家族史仅占22%~29%,心理—社会因素是发病的主要病因,而躁狂抑郁双相情感障碍在首次发病前超过50%都有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情绪应激。
(四)情绪应激加重或诱发旧疾
已患有各种疾病的个体,机体已经存在各种生理功能的失调,并伴随有焦虑、抑郁甚或惊恐等负性情绪的出现,因此,其机体的生理、心理调适能力低下,难以抵抗应激引起的各种心理、生理反应,很容易加重原有疾病或导致旧病复发。研究发现,门诊神经症病人的心理应激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线性关系。如:冠心病患者在争执或激烈辩论时应激发生心肌梗死;病情已得到控制的哮喘患儿,在母亲离开后哮喘继续发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