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病人一级亲属中同病危险率为4%~14%,是一般人群的10倍。若双亲均患精神分裂症,其子女的患病危险率可高达40%。在病人的二级亲属中,患病危险率是一般人群的3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双生子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MZ)同病率是双卵双生子(DZ)的4~6倍。寄养子研究也同样支持遗传因素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2.神经生化病理假设

(1)多巴胺(DA)假说:DA受体激动剂苯丙胺等能升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DA水平,导致正常人出现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样精神障碍,亦可使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精神症状加重;几乎所有抗精神病药物都是D2受体的阻滞剂;精神分裂症病人死后的尸检发现,部分病人脑组织DA及其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水平增高,D2受体密度高于正常对照组。这种假说的基础是脑内多巴胺通路异常。

近20年来,这种假说又有所发展。认为D1受体可能与阴性症状有关,甚至有学者开始研究利用D1受体激动剂来治疗阴性症状。尽管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假说在精神分裂症的生化研究中占了主导地位,但也有不少相反资料对它提出疑问,这些资料提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

(2)5-羟色胺(5-HT)假说:一种吲哚复合物麦角酰二乙酰胺(LSD)是抗5-HT代谢药物,能在健康人身上引起一过性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等除了对中枢DA受体有拮抗作用外,还对5-HT 2 A受体有很强的拮抗作用,能有效地改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对5-HT 2 A受体有较高的亲和力,而5-HT神经元传递也可调节DA的激动和释放。以上研究间接提示5-HT在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3)氨基酸假说:中枢谷氨酸的功能降低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病理之一。放射配基结合法及磁共振波谱技术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大脑某些区域谷氨酸受体亚型的结合力有显著变化;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如苯环己哌啶(PCP)可引起一系列类似精神分裂症的阳性、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损害,而甘氨酸能增加谷氨酸受体的功能,与抗精神病药物合用能减轻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等。

(4)其他假说:有人提出乙酰胆碱(Ach)假说,理由是乙酰胆碱在脑区内都有抗DA能效应。多项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血浆单胺氧化酶(MAO)活性较正常人低。有关神经肽的研究,主要涉及内啡肽、促甲状腺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胆囊收缩素、生长抑素、神经肽Y等的研究,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3.神经病理和神经发育学说

(1)神经病理假说:典型病例尸检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病人脑组织萎缩恒定在颞叶(海马、嗅外皮质、海马旁回)和额叶;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CT、MRI、SBEG、PET等技术的应用,逐渐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存在脑室扩大,脑回增宽;额叶和颞叶脑血流灌注下降;额叶功能低下等。这些变化在精神疾病早期,甚至治疗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提示其病因学可能是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2)神经发育假说:精神分裂症神经发育缺陷,与母孕期病毒感染影响胎儿神经发育,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结构紊乱有关;母孕期及围产期合并症可能增加精神分裂症的易患性。

4.其他生物学因素

精神分裂症大多在青春期前后的性成熟期发病,部分妇女分娩后急速起病,绝经期复发率较高,说明内分泌在发病中的作用。部分病人存在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和垂体功能障碍,被一些学者疑为本病的病因,但这些研究均无肯定结论。

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精神分裂症有免疫功能异常,涉及的成分有NK细胞、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转换功能、淋巴因子、人类白细胞抗原、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以及补体等。这些异常与家族史、内稳态紊乱、神经内分泌、神经递质变化等有联系,孰因孰果尚无定论。

5.心理社会因素

大多数病人病前性格具有孤僻、内向、敏感、多疑、好幻想、依赖性强等特点,有人称之为“分裂性人格”;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和家庭以外两方面,调查显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生活事件明显多于一般人群,40%~80%的病人在发病前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因素。家庭成员不正常角色关系、家庭内部交流障碍常诱发本病,说明精神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