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疾病概述
2025年08月10日
第一节 疾病概述
分离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s)是一类复杂的心理—生理紊乱过程,患者非自主地、间断地丧失部分或全部心理—生理功能的整合能力,在感知觉、记忆、情感、行为、自我(身份)意识及环境意识等方面的失整合。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但不能查出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病理基础。本病在19~59岁人群中,患病率较高,占全部神经症病例的16%,居神经症中第二位。农村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经济文化落后地区的患病率高于经济文化较先进地区,19~59岁组患病率高于60岁以上和19岁以下组。起病大多急骤,病程有发作性和持续性两种,分离障碍性朦胧、情感爆发、神游症和痉挛发作等常为阵发性病程;而心因性遗忘症、肢体瘫痪、耳聋、失明及躯体化症状等往往呈持续性病程。分离障碍患者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病因明确,能及时合理解决、治疗及时、病前无明显人格缺陷者,大多预后良好。在ICD-11中,由分离(转换)障碍改称为分离障碍。
在中医学著作中有较多类似分离障碍的记载,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篇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又指出:“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活人书》说:“或塞咽喉如梅核粉絮样,咯不出,咽不下,每发欲死,逆害饮食。”《类证治裁》述:“有饮食照常,但失音不语者,名曰哑风。”此外,《灵枢》中记载针刺天突穴可治疗精神因素引起的失音;《金匮要略》中采用半夏厚朴汤治疗“咽中如有炙脔”的梅核气,这是我国采用针刺、药物治疗分离障碍的早期记载。自此以后,许多医家对《金匮要略》等书中的记载不断加以发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