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治疗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治疗

1.肝气郁结

主证:胸胁胀满疼痛,脘闷不舒,嗳气太息,食欲不振,大便时干,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醋炒柴胡9 g,陈皮9 g,川芎9 g,醋制香附9 g,枳壳9 g,白芍9 g,炙甘草3 g。两胁胀痛明显者加佛手9 g,香橼9 g,郁金9 g;嗳气频作者加旋覆花9 g,沉香3 g,苏梗9 g;纳呆腹胀者加茯苓12 g,木香6 g,焦三仙30 g。

2.肝郁化火

主证:急躁易怒,怕热汗出,口苦而干,头痛目赤,耳鸣如雷,嘈杂泛酸,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健脾和营。

方药:加味逍遥散加减。

牡丹皮3 g,栀子3 g,柴胡12 g,当归12 g,白芍10 g,茯苓12 g,白术12 g,薄荷3 g,生姜5 g。口苦便秘明显者加黄芩9 g,黄连9 g;嘈杂吞酸者加黄连9 g,吴茱萸3 g;头痛目赤明显者加钩藤12 g,菊花9 g。

3.气滞血郁

主证:精神抑郁,胸胁或胃脘刺痛,头痛,部位固定,肢体或冷或麻木感,失眠。舌暗或紫暗,甚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祛瘀,理气解郁。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12 g,红花9 g,当归9 g,生地黄9 g,川芎5 g;赤芍6 g,牛膝9 g,桔梗5 g,柴胡3 g,枳壳6 g,甘草3 g。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6 g,香附3 g,郁金6 g;肢体麻木者加桂枝6 g;肢冷者加乌药6 g,木香3 g。

4.肝郁脾虚

主证:心情抑郁,胸闷闭塞,消瘦,神疲食少,食后腹胀,或觉咽部不适,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舌淡苔白或薄白,脉弦而虚。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痰。

方药: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柴胡12 g,当归12 g,白芍12 g,茯苓12 g,白术12 g,甘草6 g,生姜5 g,薄荷3 g,半夏12 g,厚朴9 g,紫苏叶6 g。舌苔厚腻者加栝楼12 g,竹茹6 g;兼有胀痛者加香附3 g,木香3 g;纳差明显者可加焦三仙30 g,砂仁6 g。

5.湿热内蕴

主证:情绪波动,抑郁或烦躁易怒,两胁胀满,口干口苦,心烦失眠,呕恶腹胀,大便潇泻。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疏肝理气。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 g,栀子9 g,黄芩9 g,柴胡6 g,泽泻12 g,生地黄9 g,当归3 g,车前子9 g,生甘草6 g。热重者加黄连9 g;湿重者去黄芩加茯苓12 g,薏苡仁15 g;呕恶腹胀明显者加茯苓12 g,半夏12 g;失眠者加珍珠母15 g,龙齿15 g。6.心阴亏虚

主证:精神抑郁,忧虑重重,五心烦热,心悸,失眠健忘,神疲乏力,口干咽燥,口舌生疮,大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治法:滋阴补血,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生地黄30 g,人参9 g,玄参15 g,丹参15 g,茯苓12 g,五味子15 g,远志15 g,桔梗9 g,当归15 g,麦冬15 g,天冬15 g,柏子仁30 g,酸枣仁30 g。失眠多梦者加首乌藤9 g;心悸怔忡明显者加熟地黄15 g,枸杞子15 g;大便干结者加黑芝麻15 g,生首乌9 g。

7.心脾两虚

主证:多思善疑,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头晕纳差,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缓。

治法: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人参15 g,白术30 g,黄芪30 g,当归3 g,茯苓30 g,远志3 g,酸枣仁30 g;龙眼肉30 g,木香15 g。郁闷不舒者可加佛手9 g,郁金9 g;兼见手足不温、怕冷者加肉桂6 g,杜仲12 g。

8.肝肾阴虚

主证:情绪低落,烦躁郁闷,胸脘胁痛,腰膝酸软,咽干目干,失眠,心烦,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疏泄肝气。

方药:一贯煎加减。

生地黄30 g,沙参10 g,当归10 g,枸杞子12 g,麦冬10 g,川楝子5 g。失眠烦躁者加磁石30 g。

(二)辨病治疗

1.抑郁障碍伴胃脘痛

以剑突下、上腹部疼痛为主证,胀痛或隐痛不适,可伴有胁痛、嗳气、呃逆、恶心、嘈杂泛酸、食欲下降、消瘦等症状。疼痛与饮食、情绪、劳累等密切相关,忧伤发愁、烦躁发怒常引起胃痛发生或加重。抑郁障碍患者常可出现胃脘不适,而胃痛患者中不乏见抑郁者。现代医学认为,长期强烈的精神刺激可导致内分泌失调,胃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酸分泌增加,血循环障碍,检查可发现此类患者多患有急、慢性胃炎、胃下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由于情绪波动引起的胃痛辨证为肝胃不和,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予柴胡疏肝散加减(醋炒柴胡9 g,当归12 g,茯苓12 g,白术10 g,生姜5 g,薄荷,白芍9 g,炙甘草3 g);若兼有络脉瘀阻,可予膈下逐瘀汤加减(桃仁9 g,红花9 g,当归9 g,川芎6 g,牡丹皮6 g,赤芍6 g,乌药6 g,延胡索3 g,香附3 g,枳壳5 g,五灵脂9 g,甘草9 g);日久不愈,阴血内伤,予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沙参10 g,麦冬10 g,生地黄30 g,当归10 g,白芍18 g,枸杞子12 g,川楝子5 g,百合25 g,甘草6 g);兼有脾虚者予逍遥散加减(醋炒柴胡9 g,当归12 g,茯苓12 g,白术10 g,生姜5 g,薄荷9 g,白芍9 g,炙甘草3 g)。

2.抑郁障碍伴头痛

抑郁障碍患者常伴有头痛,可采用开郁通窍汤(柴胡12 g,川芎12 g,蜈蚣2条,地龙12 g,细辛3 g,蔓荆子12 g,水蛭10 g,半夏10 g,天麻10 g)加减治疗偏头痛取得疗效;龙芍和络汤(地龙20 g,蜈蚣2条,僵蚕20 g,全蝎5 g,赤芍15 g,白芍15 g,茺蔚子15 g,延胡索20 g,甘草5 g)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疗效肯定。

(三)专药专方

1.菖蒲郁金温胆汤

组成:石菖蒲10 g,郁金10 g,半夏10 g,橘红10 g,茯苓10 g,荷叶梗6 g,炒枳实6 g(打)。

功效主治:解郁条肝,清化痰热。

加减:气郁不舒两胁胀痛加醋柴胡10 g、制香附10 g;兼有化热者,加山栀子10 g;大便秘结加全栝楼30 g;心神失养而夜寐不宁或难以入寐者,加炒枣仁30 g;心烦口干,加麦冬15 g;若属忧郁伤神脏躁不安者,则以甘麦大枣汤合之;如见肝阳上扰,头晕且胀,目赤者,加甘菊花15 g、生白芍12 g,去茯苓、荷叶梗;兼血虚面色无华者,加全当归15 g;气虚而见气短乏力神疲者加台党参12 g。

2.疏经散

组成:柴胡6 g,枳壳6 g,青皮、陈皮各6 g,月季花10 g,玫瑰花10 g,合欢花10 g,绿萼梅10 g,佛手10 g,木贼草3 g,炙甘草3 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15剂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疏肝解郁,调整阴阳。

方解:抑郁性神经症,属中医学“郁证”范畴。由于情志抑郁,气机郁滞所造成,大多为精神刺激而诱发。其病机为情志所伤,气郁为先;肝主疏泄,七情伤肝,肝郁不疏,气滞血失调和,扰心、脑、神,伤肾脏,影响脑神经调节控制功能,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造成杂证丛生,经曰“木郁达之”。遵经旨在治疗上采用疏理气机,调整阴阳,安定脏腑,以平为期的原则,选用疏经散为主方,疏解气机,故取得较好的疗效。方中以四逆散为基础,加用玫瑰花、月季花等花类药物理气疏肝而不伤阴,全方共奏疏肝解郁之功。使用花类理气药,避免了许多理气药香燥伤津之弊端。

加减:痰气郁结加厚朴、半夏、桔梗各10 g;心神失养加茯神、酸枣仁各10 g;心悸胆怯加珍珠母、龙骨、牡蛎各15 g;肝郁化火加牡丹皮、山栀子、龙胆草各10 g;气虚加太子参10 g;血虚加当归、丹参各10 g;阴虚加二至丸;顽固病例加全虫10 g。

3.解郁汤

组成:柴胡10 g,郁金20 g,八月札15 g,佛手10 g,当归15 g,白芍15 g,赤芍10 g,香附10 g,夏枯草15 g,知母15 g,黄芩10 g,枳壳10 g,陈皮10 g,茯苓20 g,野百合20 g,川芎10 g,甘草10 g,栀子10 g,石菖蒲20 g,半夏12 g,焦三仙各10 g。每日1剂,每剂每天服3煎。

服法要求:每天上午9∶30服头煎,下午3∶30服二煎,临睡前1~1.5 h服三煎。1周为1个疗程,随证加减,平均4~5个疗程。忌辛辣烟酒厚味。

功效主治:疏肝解郁,健脾化痰,理气畅中,安神养心。用治肝郁脾虚、痰湿内蕴型抑郁性神经症。

方解:解郁汤中柴胡、香附、八月札、枳壳、陈皮疏肝解郁、理气畅中;川芎、白芍、赤芍、甘草柔肝缓急、活血定痛;半夏、茯苓、佛手、石菖蒲健脾化痰;焦三仙消食和胃;栀子、黄连清心除烦安神。

4.白金散

组成:白矾9 g,郁金21 g,石菖蒲6 g,朱砂4 g,牛黄1.5 g。将上药研末,分为21包。体壮者1日3服,体弱者每日1服,小儿酌减,温开水送服。纳呆者用粳米粉调白糖少量蒸糕服。7 d为1个疗程,连服6~8个疗程。一般无不良反应。

功效主治:清热,豁痰开窍,安神。证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或喃喃自语,出言无序,或时悲时喜,哭笑无时,不知秽洁,饭食少思,舌苔薄白黄腻,脉弦细或弦滑。

方解:白矾性味酸寒,清热豁痰,燥湿为君;郁金辛苦寒,行气解郁清心为臣;石菖蒲开窍,朱砂安神为佐;牛黄清热化痰开窍为使。共奏清热、豁痰开窍、安神之功。

加减:便秘脉实者加大黄6 g(醋炒);久病元虚者加西洋参10 g;痰多者加蛇胆川贝末2~3支。

5.甘麦逍遥散或甘麦四逆散

甘麦逍遥散:柴胡15 g,当归12 g,白芍30 g,白术12 g,茯苓30 g,大枣15 g,小麦50 g,生甘草15 g,萱草花30 g。

甘麦四逆散:柴胡15 g,白芍30 g,枳壳12 g,生甘草15 g,大枣15 g,小麦50 g,萱草花30 g。

功效主治:疏肝解郁,养心安神,定志。

加减:临床随证加味。腹泻肠鸣,痛而则泻加陈皮、防风、木香、香附;大便秘结加木香、枳实、槟榔、草决明;呕吐加枇杷叶、竹茹、半夏、代赭石;呕逆加丁香、柿蒂、枇杷叶、代赭石;胸胁脘腹胀满加枳壳、香附、青皮、大腹皮;头痛加僵蚕、白蒺藜、全蝎、蜈蚣;眩晕加泽泻、代赭石、仙鹤草、蝉蜕;失眠加磁石、五味子、远志、首乌藤;失音加桔梗、杏仁、玉蝴蝶、蝉蜕;昏厥,抑郁寡欢加石菖蒲、远志、郁金、胆南星、白矾。

(五)针灸治疗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取穴期门、太冲、阳陵泉、内关、足三里。泻法,每次30 min,留针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

(2)肝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取穴期门、太冲、阳陵泉、内关、足三里、支沟、日月。泻法,每次30 min,留针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

(3)肝郁脾虚:疏肝健脾。取穴肝俞、脾俞、太冲、丰隆、神门。泻法,每次30 min,留针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

(4)湿热内蕴:清热除湿,疏肝理气。取穴期门、日月、太溪、三阴交。泻法,每次30 min,留针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

(5)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取穴心俞、脾俞、三阴交、神门。补法加灸法,每次30 min,留针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

(6)肝肾阴虚:补益肝肾。取穴肝俞、肾俞、三阴交、神门、内关、涌泉。补法,每次30 min,留针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