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治疗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治疗

1.肝气郁结

主证:精神抑郁,喜悲善哭,胸闷胁痛,善太息,纳呆食少,妇女多伴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舌淡苔白,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调气降逆。

方药:沉香降气汤加减。

沉香5 g(后下),醋川楝子10 g,醋香附10 g,旋覆花10 g(包煎),炒吴茱萸3 g,醋柴胡6 g,郁金10 g,炒白芍15 g,炒白术10 g,炙甘草3 g,栀子10 g。腹胀痛者,加枳壳10 g,陈皮6 g;腹痛腹泻者,加防风6 g,陈皮6 g;月经不调者,加月季花10 g,玫瑰花10 g;气厥昏仆、肢冷僵直者,立即用通关散取嚏;醒后哭笑无常者,加远志10 g,石菖蒲6 g,合欢皮10 g;若心烦易怒、肝郁化火者,加牡丹皮10 g,焦栀子6 g。

本证多由突然的精神刺激而引起,疏肝解郁是为正治,行气疏肝药性味多辛温而燥,易于伤阴,故临证时需注意柔肝药物的运用。如见有气从小腹上冲至咽喉者,则用奔豚汤:当归6 g,姜半夏12 g,炒黄芩6 g,川芎6 g,葛根15 g,白芍15 g,椿根白皮30 g,生姜9 g,甘草6 g。

2.痰气郁结

主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胸闷纳呆,嗳气呕恶,喉间痰鸣,四肢厥冷。舌淡苔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疏肝解郁。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姜半夏10 g,制厚朴6 g,茯苓10 g,苏梗10 g,炒枳壳10 g,郁金10 g,陈皮6 g,醋香附10 g,石菖蒲6 g,天南星10 g,炙甘草3 g。哭笑无常加远志10 g,生龙齿30 g(先煎);痰多加杏仁10 g,桔梗3 g;痰黏难出者加胆南星10 g;痰热盛者,加大贝母10 g,竹沥20 m L,夏枯草10 g;肝风内动者,加全蝎3 g,生龙骨30 g(先煎),生牡蛎30 g(先煎),僵蚕10 g。

要注意防止突然晕倒、抽搐,若发作可见喉间痰鸣,四肢厥冷,或伴角弓反张,双目上视,二便正常,舌苔薄腻,脉滑数,急用至宝丹开窍醒神。

3.痰热内郁

主证:精神抑郁,口苦口渴,咳痰黄稠,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降逆。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3~5 g,陈皮6~10 g,法半夏10 g,竹茹10 g,炒枳壳10 g,龙胆草3 g,郁金10 g,香附10 g。惊悸不宁加生龙齿20 g(先煎),磁石30 g(先煎);咳痰黄稠加栝楼皮15 g,大川贝10 g;四肢抽搐加钩藤20 g(后下),石决明30 g(先煎),白芍15 g;心火盛者加用朱砂0.3 g(吞服),生铁落30 g(先煎);伴阴虚者,加生地黄15 g,麦冬10 g;伴气虚者,加党参10 g;便秘者,加大黄6~10 g(后下),芒硝6~10 g(冲服),厚朴6 g;若出现痰热蒙蔽神窍之神昏等症状者,可急用紫雪丹,待其苏醒,再予上方图之。

清热化痰多苦寒,不宜过用,以免苦寒伤胃。此外,尚需注意防止抽搐、神昏等症状的发生。

4.痰瘀阻窍

主证:精神恍惚,心悸不宁,或突然失明、失音、耳聋,或肢体瘫痪。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开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

桃仁10 g,红花10 g,赤芍10 g,川芎10 g,郁金10 g,香附10 g,青皮6 g,石菖蒲6 g,白芷6 g,远志10 g。烦躁失眠加柏子仁10 g,首乌藤15 g;失明加夏枯草10 g,菊花10 g,青箱子10 g;失音加桔梗3 g,甘草3 g,挂金灯5 g;身体瘫痪加地龙10 g,鸡血藤15 g。

气行则血行,在活血化痰时,须注意行气解郁药物的运用。

5.心肝血虚

主证:面色黄白,神志恍惚,心悸失眠,易惊多梦,头晕目眩。舌尖淡红,脉细无力。

治法:补肝养血,宁心安神。

方药:酸枣仁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酸枣仁10 g,知母10 g,川芎10 g,茯苓10 g,炙甘草6 g,浮小麦30 g,大枣5枚,熟地黄10 g,白芍15 g,当归10 g。若心悸易惊,加生龙齿20 g(先煎),珍珠母30 g(先煎);午后面部烘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阴虚阳亢者加生地黄15 g,百合15 g;抽搐者加全蝎5 g,蜈蚣2条;昏仆者加石菖蒲6 g,郁金10 g;若心气虚甚,血不养心,加龙眼肉10 g,当归10 g,柏子仁10 g。

临床应用之时,常加用丹参、柏子仁养心,生龙齿、珍珠母重镇宁心,以增安神之力。

6.阳气亏虚

主证:神思恍惚,常伴面色img白,体倦乏力,自汗肢冷,语音低微。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虚或脉迟缓。

治法:滋阴助阳,养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味。

炙甘草10~20 g,淮小麦30 g,大枣5枚,桂枝3~10 g,白芍10~15 g,麦冬10 g,生龙齿15~30 g(先煎),珍珠母30 g(先煎),酸枣仁10 g,柏子仁10 g。上肢瘫痪者,加当归10 g,桑枝30 g;下肢瘫痪者,加桑寄生15 g,牛膝10 g,杜仲10 g;失明者,加枸杞子10 g,菊花10 g;失音者,加玄参10 g,凤凰衣5 g;耳聋者,加磁石30 g(先煎),五味子3 g。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临证时应注意滋阴补肾药物的应用,此外,甘草不能大量长期使用,以防发生水肿。

(二)辨病治疗

1.分离障碍性失语

以天麻半夏开窍汤(天麻、法半夏各15 g,茯苓24 g,石菖蒲7 g,全蝎、远志、木香各6 g,陈皮12 g,粉甘草、白附子、胆南星、羌活各10 g,薄荷3 g,姜汁、竹沥各1匙)治疗分离障碍性失音属风痰浊湿聚闭清窍者有效;以地骨清金汤(地骨皮30 g,龙胆草5 g,决明子15 g,石菖蒲、郁金、玄参、黄芩、半夏各10 g,胆南星4 g)为主方,治疗属痰火郁结于肺所致的分离障碍性失音有良效;采用甘麦大枣汤(甘草、白芍、大枣各10 g,小麦20 g,柴胡12 g)治疗分离障碍性失音;另有人以密陀僧研细末约0.5~1 g,茶调服,治疗惊气入心络而引起失音失语症(多伴有心悸不安,气短)有效。

2.分离障碍性昏厥

以滚痰丸汤(滚痰丸、天南星、半夏、石菖蒲各12 g,生大黄、玄明粉冲服各9 g,广木香20 g,牛黄清心丸2粒研粉冲服)治疗分离障碍性昏迷证属痰浊邪气内闭,腑道不通,迷蒙心神者有效;以柴胡加龙骨牡蛎安脏汤(柴胡、黄芩、法半夏各12 g,党参、茯苓各15 g,桂枝、甘草各10 g,生龙骨、生牡蛎、浮小麦各30 g,大黄3 g,生姜4片)治疗分离障碍性昏厥证属肝胆郁结,气机逆乱者有效。

3.分离障碍性抽搐

以温胆定搐汤(丹参、白芍各50 g,郁金、酸枣仁、茯苓各20 g,香附、钩藤、半夏、陈皮、竹茹、枳实各15 g,石菖蒲、远志、炙甘草各10 g,大枣4枚)治疗由七情所伤,肝胆气滞,郁而化热生痰,痰热闭窍生风之分离障碍抽搐发作有效;以加味六磨汤(沉香、木香各6 g,槟榔12 g,乌药、大黄、黄连各10 g,枳实15 g,生石决明、生代赭石各30 g)治疗气盛化火成厥者有良效。

4.分离障碍性瘫痪

以四七汤(半夏、茯苓、厚朴各15 g,紫苏叶12 g,生姜3片,大枣1枚。若见脾虚者佐以六君子汤实脾除虚;若见痰气瘀阻者佐以四磨引子逐痰破瘀行气;若肝郁脾虚者佐以逍遥散疏肝健脾)治疗七情气郁,痰涎壅结之分离障碍性瘫痪有良效;以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白芍各30 g,黄芩、法半夏、炙甘草、生姜各12 g,人参另煎6 g,牛膝20 g,丹参40 g,大枣12枚)治疗肝郁气滞,气血不和,筋脉失养之分离障碍性瘫痪等有效。

5.分离障碍性视力障碍

以温胆明目汤(半夏、枳壳、佛手各10 g,茯苓30 g,竹茹、制香附各12 g,陈皮、郁金、石菖蒲各15 g,甘草3 g)治疗痰瘀阻络,蒙蔽清窍所致分离障碍性黑蒙者有效;以加味逍遥散(柴胡、炒白术各24 g,党参、甘草各9 g,菊花、茯苓各12 g,白芍30 g,当归15 g。若肝气上逆明显者加珍珠母、钩藤、牡丹皮;肝郁明显者加制香附、炒枳壳、槟榔;兼痰郁者加石菖蒲、远志、白附子、胆南星;郁久化热,舌苔黄厚者加栀子、黄芩等)治疗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脾湿痰扰,使气机升降失调,气虚不能濡养于目所致的分离障碍盲和分离障碍性弱视可取得满意疗效。

(三)专药专方

1.甘麦龙胆解郁汤

组成:龙胆草10 g,柴胡10 g,黄芩10 g,生地黄10 g,清夏片6 g,茯苓12 g,川厚朴6 g,苏梗10 g,小麦15 g,生甘草6 g,酸枣仁10 g,木香6 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效主治:清肺解郁,和血安神。主治分离障碍,表现为精神不振,胸胁痞满,气出不畅,哭笑无常,多言寡语,默不作声,不知食欲,二便不调,夜不安眠,不分昼夜,出门行走等证。

方解:癔病中医称之为脏躁。多因气郁伤肝,肝气失调,肝木乘脾,脾为生化气血之本,脾伤则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情志失常,故发则为哭笑无常,不能自主。故方中用柴胡、木香疏肝理气;龙胆草、黄芩清足厥阴肝经之热;生地黄滋肾阴、养心清热;半夏、厚朴降逆散结,开郁除满;茯苓去饮消痰而能安神;苏梗散气开郁;小麦和肝阴、养心血;甘草泻火补虚、生津缓急;酸枣仁养心安神。诸药合用,肝气调,肝热清,脾得补得缓,心血得养,则脏气和而哭笑等证自除。

分离障碍多由情志不舒,过度气怒而起,五脏之间相互影响,引起许多异常病状,多见于妇女。治疗除予疏郁和肝,调气清热,镇纳安神之品外,还可藉以精神安慰,心理疏导。

2.益母草合剂

组成:益母草30 g,当归15 g,大黄15 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连服15剂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活血化瘀,消水解毒。用于难治性分离障碍。

方解:本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常规治疗往往无效。其病机多由肝气郁结化热,随冲气上逆,狂痴不定,妄言妄见,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故腹中疼痛。益母草合剂作为祛瘀生新,活血调经的药物,擅治月经不调,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消水解毒之功效,一直广泛用于妇科疾病。中医学认为久病必瘀,瘀则血行不畅,影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而易发生癫狂,以益母草合剂加理气活血,清热泻下药物,治疗难治性分离障碍收到良好效果,值得进一步验证使用。

加减:月经不调,舌质暗红,脉弦者加苏木9 g,香附9 g,厚朴15 g,川芎9 g,赤芍10 g,桃仁12 g,红花9 g。兴奋躁动,行为失控,舌质暗红,苔厚腻,脉弦滑者加用柴胡15 g,芒硝15 g,黄芩15 g。

3.防己地黄汤

组成:生地黄150 g,防己、防风、桂枝、甘草各9 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20 d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滋阴降火,疏风清热,安神定志。用于分离障碍发作。

方解:分离障碍在中医学中属郁证、脏躁、百合病、气厥等病证范围。本病主要病因病机是情志失调,气血逆乱,火郁痰结,食积湿聚,血瘀气滞,正气耗伤,以致脏腑气血阴阳升降失调,波及表里内外,四肢九窍而产生各种复杂多变的表现。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记载:“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其病机是营血郁热。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清热、养血固本为主,防己、防风、桂枝轻清升散风邪为辅。全方共奏滋阴、降火、疏风清热、安神定志之功,应用于治疗分离障碍性精神病发作,疗效十分满意。

加减:痰火重者加郁金、石菖蒲、白矾;肝气郁结重者加柴胡、白芍、枳实、木香、合欢皮;若气滞血瘀者加丹参、桃仁、红花。

4.百合地黄汤加味

组成:百合20 g,生地黄、太子参、丹参各15 g,绿萼梅6 g。水煎2次,共取600 m L,早晚分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润养心肺、凉血清热。用于分离障碍。

方解:分离障碍以饮食、行动失调,精神恍惚不定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不开朗、重感情、言不对题、阵发性哭笑或默默不语,或突然四肢抽动等症状,属中医学郁证范畴,与狂躁症相类似,症状复杂多变,多在精神刺激影响下发病,以女性青壮年多见,其病因病机主要是因忧愁、思虑过度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或热病之后,余邪留于经脉,营血亏耗,心肺阴虚,心神失养,神志不宁而发病。临床观察,其病属实者少,属虚者多,或虚实夹杂,变化多端。百合地黄汤有补正不助邪、攻邪不伤正之特点,并能安心、定胆、益气、养五脏,故选用此方为主,再加上太子参、丹参、绿萼梅,益气养阴,理气活血。上药合用使气利条达,血脉通畅,百脉调和,故而病愈。

加减:纳差者加鸡内金、炒麦芽;大便干者加生大黄;大便潇泻者加炒白术。

5.利咽疏郁汤

组成:半夏、厚朴、桔梗、茯苓、路路通各10 g,紫苏梗、黄连、甘草各6 g,酸枣仁、全栝楼各20 g,降香30 g,生姜3片。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效主治:疏肝解郁,化痰利咽。用于梅核气。

方解:梅核气多为痰气郁结所致,相当于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癔球症。七情郁结,肝气不舒,肝失条达,气机不和,横逆犯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气交结上逆,郁阻胸膈之上,如梅核壅塞咽喉,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没有疼痛,且不碍饮食。症状常随情志波动而轻重,检视咽喉并无异常,或虽有变异亦甚轻微。在治疗本病的同时,应嘱患者调畅情志,精神愉快,并让患者做胃镜或食道钡剂检查,明确告之不是器质性病变。利咽疏郁汤方中半夏、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厚木消痰下气;茯苓淡渗健脾,佐半夏以利饮除痰;紫苏梗、降香辛温芳香,疏通郁气,行气宽中;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栝楼利气开郁,导痰浊下行,与半夏、黄连配伍治痰热结胸、胸膈痞满;桔梗主入肺经,祛痰利咽;路路通能通十二经穴,疏理肝气;酸枣仁养心安神,治失眠健忘,调节患者精神;甘草祛咽中之痰,并能调和诸药。

加减:咽干口渴者加沙参、麦冬各10 g;胸中满闷加枳壳、青皮、陈皮各10 g;胃脘疼痛加白芍30 g,延胡索20 g;反酸加海螵蛸、煅牡蛎各20 g;咽中有痰、咳嗽加杏仁、枇杷叶各10 g;食欲不振加焦麦芽、焦神曲各20 g;大便干结加大黄6 g(后下);失眠多梦加首乌藤20 g,朱砂1 g(研末分2次冲服)。

(五)其他治疗

1.毫针

取穴:主穴为人中、百会、印堂、鸠尾、巨厥、中脘、气海、内关、合谷、大椎、足三里、丰隆、涌泉。脏躁加劳宫、神门、曲池、至室;瘫痪加外关、神门、阳陵泉、太冲;气郁加膻中、肝俞、太冲;奔豚加腋中、气穴、三阴交;嗜睡木僵加四神聪、涌泉、风池;角弓反张加风府、阳陵泉;四肢僵直加曲池、阳陵泉、合谷;口唇震颤加地仓、合谷;眼睑震颤加血海、照海;面肌痉挛加下关、颊车;痉挛性斜颈加风池、绝骨;痉挛性腰扭转加肾俞、委中;头项震颤加天柱、列缺;周身震颤加肝俞、血海;分离障碍性失语加天突、廉泉、通里;分离障碍性失明加风池、丝竹空;分离障碍性耳聋加听宫、翳风;分离障碍性瘫痪加极泉、环跳、三阴交;咽喉异物感加天突、膻中、照海;吞咽不利加廉泉、金津、玉液;癔病性呕吐、呃逆加天突;胸闷气短加膻中;多汗加合谷、复溜;遗尿加中极、三阴交;肠鸣腹胀加天枢、足三里。

方法:旋捻转之泻法。

2.芒针

取穴:主穴为人中、中脘、内关、通泉。哭笑无常加少府、少海、鱼际;抽搐加四关;瘫痪加太冲、合谷、三阴交;失明加风池、太阳;失语加哑门、廉泉、通里;耳聋加风池、翳风。

方法:平补平泻法。

3.梅花针

部位:第一组为后颈、骶部、风池、内关、人中;第二组为后颈、骶部、头部、大椎、中脘、心俞、肝俞、胆俞、内关、小腿内侧、阳性物处。

方法:中度或重度叩刺。

注意:第一组适用于发作期,宜重刺,必要时指尖放血;第二组适用于未发作者。4.三棱针

取穴:金津、玉液。

方法:点刺放血少量。

5.耳针

选择心、肝、脑、枕、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以及相应病变部位等耳穴。发作期宜用毫针刺法、电耳针法,每次选用3~4穴,两耳同时针刺,强刺激手法,不留针或短暂留针。缓解期可用埋针法、药丸按压法,两耳交替进行,酌情保留1~3 d。

6.头皮针

取穴:双侧感觉区。

方法:强刺激,留针30 min。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7.皮内针

根据不同类型的功能障碍,选取有关腧穴,将皮内针(也可用短毫针代替)沿皮刺入皮下,外以胶布固定,酌情埋1~3 d。告诉病人埋入皮内针,既可治病,又防复发。

8.拔罐

取穴:第一组为大椎、心俞、肝俞;第二组为神道、脾俞、身柱。

方法:交替使用上述两组穴位,每次取一组穴,刺络拔罐。每次15 min,每日1次。

9.神经干刺激疗法

刺激点:根据不同症状,按照神经的支配关系,灵活地选取相应的刺激点。

方法:对症选点,结合暗示。主要用电刺激法或弹拨法,也可两法合用。宜从弱刺激开始,逐渐加大刺激量,至最大耐受量为止。争取一次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