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当按证论治,抑郁发作按抑郁障碍辨证治疗,以下介绍躁狂发作的辨证治疗。狂证治疗应抓住核心症状即心境高涨,临床辨证用药时须仔细辨清虚实。实证则苦寒清泻,分别采用泻火、清热、化痰等方法;虚证则滋阴降火;虚实夹杂者则补虚泻实,有所偏重。
(一)辨证治疗
1.心肝火盛
主证:情绪高涨,洋洋自得,妄自尊大,思维敏捷,言语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躁动不安,喊闹不休,不知疲劳,做事有始无终,轻率任性,易激惹,稍有怫意就勃然大怒,甚或伤人毁物,倏忽转怒为喜,严重者可出现意识模糊。常伴有声音嘶哑,口干唇裂,多食少寐,烦躁失眠,性欲亢进。舌质深红或舌边尖红起刺,苔黄少津,脉弦洪数。
治法:泻肝清心,镇静安神。
方药:当归龙荟丸加减。
龙胆草9 g,芦荟12 g,青黛5 g,大黄9 g,当归15 g,黄连9 g,黄芩9 g,黄柏9 g,山栀子9 g,木香5 g。失眠少寐者加酸枣仁30 g,茯神12 g;意识模糊者加远志12 g,石菖蒲15 g;躁动不安者加龙骨30 g,牡蛎30 g;声音嘶哑,口干唇裂加玄参15 g,麦冬15 g,桔梗9 g或胖大海12 g;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15 g,郁李仁30 g。
2.肝胆郁热
主证:情感活跃,易激惹,联想加速,言语增多,夸大,自负,精力充沛,动作增多,睡眠减少,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泄肝胆实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 g,车前子9 g(包煎),黄芩9 g,山栀子9 g,甘草6 g,泽泻12 g,当归3 g,生地黄9 g,柴胡6 g。肝火盛者加芦荟12 g,青黛6 g;情志活跃者加龙齿15 g,朱茯神15 g,牡蛎30 g。
3.痰火上扰
主证:起病急骤,先有急躁易怒,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突发狂言乱语,手舞足蹈,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怒骂叫号,不避亲疏,日夜不休,甚则妄听妄闻,气力逾常,毁物伤人,狂乱奔走,房室不节,不食不眠,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绛,苔多黄腻,粗糙乏津,脉弦大滑数。
治法: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方药:生铁落饮加减。
生铁落9 g,浙贝母9 g,胆南星3 g,黄连9 g,栀子9 g,龙胆草9 g,连翘3 g,茯苓3 g,玄参5 g,麦冬9 g,竹茹3 g,远志3 g,磁石12 g,丹参5 g,茯神3 g。痰火盛者去茯苓、丹参,加天竺黄9 g,碳石15 g;烦热渴饮者加生石膏30 g,知母15 g,天花粉30 g;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9 g,枳实12 g。
4.火盛阴伤
主证:狂证日久,时作时止,其势渐减,情绪饱满欣快,言语较多,动作亦多,但呼之已能自制,且易精神疲惫,注意力不集中,多言善惊,睡眠较少或烦躁不眠,形瘦面红,体质偏弱,五心烦热,口干咽干,大便干结。舌质红嫩,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生地黄30 g,玄参9 g,天冬15 g,麦冬15 g,当归15 g,人参6 g,远志9 g,郁金9 g,柏子仁15 g,丹参9 g,酸枣仁15 g,茯神9 g,五味子9 g,朱砂1 g。神志不宁者加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大便秘结者加茯苓12 g,何首乌15 g,火麻仁15 g。
(二)辨病治疗
躁狂早期症状活跃者多重用清热泻火涤痰之剂,可以纯用中药或合用小剂量西药。生石膏250 g,生大黄80 g,生铁落35 g,檬石65 g,代赭石65 g,芒硝20 g,辅以小剂量西药(氯丙嗪50~200 mg)治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专药专方
1.重剂大黄方
组成:生大黄30~150 g,生地黄30 g,黄连5 g,橘红20 g,天竺黄10 g,石菖蒲30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水煎服,每日1剂,重症病例每日服2剂。
功效主治:泻火导滞,用于狂证。
方解:以重剂大黄泻火导滞为主,配合生地黄、黄连养阴清心,橘红、天竺黄、石菖蒲化痰开窍,龙骨、牡蛎重镇安神。
按语:数年来,通过反复实践,认识到重剂大黄有双相情感障碍症状消失快,疗程短,疗效巩固,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明显优于单纯抗精神失常药物。药后大多在1~5 d躁狂停止,其他精神及躯体症状也随之消失。运用大黄经验:①用量视身体状况及耐受程度,或先用20~50 g,据病情增加药量,一般不超过150 g。②大黄需与他药同煎。大黄入药同煎,其泻下作用不及后下,而清热泻火之力未减。③用药后以保持大便每日4~6次为宜,若大便次数太多,则需将大黄先煎或方中伍用黄连5~15 g。④中病即止,不可重剂久服。
2.抑狂饮
组成:生铁落、生龙骨、灵磁石、青礞石各30 g(均先煎),朱砂1 g(冲服),琥珀3 g(冲服),丹参、酸枣仁、生白芍各30 g,远志、黄连、大黄、甘草各10 g,山楂15 g。水煎服。
功效主治:重镇安神,疏肝解郁,坠痰定志,泻火息风。
方解:方中生铁落,生龙骨、青碳石、琥珀、磁石等质重味厚,以起镇心安神,坠痰定志之功;用黄连清心泻火,大黄导热下行,釜底抽薪,兼以化瘀;白芍、郁金疏肝解郁;痰火煎熬,阴血亏损,用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滋补阴血,交通心肾,使神魂守舍;山楂消食化瘀,甘草调和药性,以防诸药伤正伤胃之弊。
加减:大便秘结干燥多日不下,舌苔黄燥,脉实大者加芒硝30 g(化入);烦渴欲饮者加生石膏30 g,知母10 g;舌紫暗有瘀斑、瘀点者加桃仁15 g,水蛭10 g;狂乱更甚者加珍珠母、生牡蛎各30 g(先煎);痰迷心窍者加胆南星、石菖蒲各10 g,郁金15 g;如发病日久,病势渐减,疲乏无力者加黄芪30 g,太子参10 g;如多言善惊,形瘦面红,舌红,脉细数者加生地黄30 g,麦冬15 g,牡丹皮10 g。
3.泻火定狂汤
组成:黄芩9 g,黄连9 g,黄柏9 g,当归6 g,芦荟6 g,龙胆草6 g,大黄6 g,生石膏12 g,生地黄6 g,知母6 g,代赭石12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服。
功效主治:泻火滋阴,化痰安神。用于痰气郁结、痰火上扰之狂证。
方解:本方重用黄芩、黄连、黄柏以清泻三焦之火;更以生石膏、知母、大黄清泻阳明腑热;当归、芦荟、胆草以清泻肝胆实火,理气化痰;佐以生地黄滋阴降火;代赭石、甘草以宁心安神。共奏清热泻火,行气化痰安神之功效。本方以病机为基础,重在泻火滋阴、化痰安神,有调整机体生理功能,平衡阴阳,镇静安神之作用。
4.粉胆抑狂汤
组成:粉甘草1 g,胆矾3 g,生铁落100 g(先煎),胆南星15 g,栀子15 g,生地黄10 g,天冬10 g,郁金10 g,生龙骨60 g(先煎),生牡蛎60 g(先煎),生磁石60 g(先煎),青皮10 g。
煎服方法:除去厨用铁勺之油腻后,将内置20~30 m L凉水烧开后,把胆矾放入水中化开,再将粉甘草置入其中烧开后,取汁后务必一次服下。1剂/d,连服2周后,服5剂停2 d。
功效主治:镇心涤痰,清肝泻火,安神泻狂。
方解:中医学认为,狂证系痰火扰心所致,与肝、心、脾三脏有关。其中痰火互结是关键,多系恼怒肝郁化火、乘脾生痰,痰火上扰心神而发病。遂先吐法导痰泻狂;后镇心涤痰、清肝泻火治疗。胆矾、粉甘草催吐导痰泻狂;生铁落镇心安神;胆星涤痰泻热;栀子、郁金、生地黄、天冬清汗泻火、滋阴;龙骨、牡蛎、磁石重镇安神;青皮破肝气解郁。全方共奏镇心涤痰、清肝泻火,达安神泻狂之效。现代医学认为,栀子能延长环己烯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具有镇静作用;磁石能显著降低戊巴比妥钠引起的睡眠阈剂量从而起到镇静作用。
加减:舌苔黄腻加竹茹15 g。
(四)其他治疗
1.体针治疗
(1)痰火上扰:取穴太冲、神门、行间、人中、劳宫、风府、冲阳、百会。泻法。
(2)火盛伤阴:取穴太溪、三阴交、涌泉、内关、大钟、商丘、百会、液门。平补平泻。
2.耳针治疗
取穴:心、皮质下、枕、脑点、肝、神门、交感、耳尖、降压沟。
操作方法:以王不留行或塑料珠用胶布固定于所选穴位上,每隔3~4 h按压1次,每穴按压20~40 s,两耳交替,隔2~3 d更换1次,10次为1个疗程。
3.穴位注射法
取穴:心俞、内关、间使、足三里、三阴交、丰隆。
药物:氯丙嗪、氟哌啶醇、丹参注射液。
操作方法:氯丙嗪注射液25~50 mg,或氟哌啶醇注射液5 mg,或丹参注射液2 m L,分注于1~2穴,每天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