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医治疗

一、西医治疗

分离障碍初发的患者,早期的充分治疗十分重要,可避免反复发作和慢性趋向。早期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首次心理治疗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和把握。否则,首次治疗失败,会给以后的这类治疗带来困难。对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的分离障碍患者,宜制定精神治疗、药物和物理治疗相配合的整体治疗计划,简单的暗示往往不能奏效,在明确诊断后,尽量避免过多的、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并注意交谈时的场合和语言,杜绝不良暗示。分离障碍病人不宜长期住院或居家休养,不恰当的迁就是不利于康复的。由于分离障碍有神鬼附体等症状,民间有时会用迷信的方式来“治疗”,尽管个别患者偶尔被迷信“暗示”成功,但绝大多数患者被越“治”越重,甚至丧生。所以医生必须向家属讲清迷信的危害性,以保护病人不受其害。

(一)暗示疗法

暗示疗法可分为觉醒时暗示和催眠暗示两种,迫切要求治疗的患者,在觉醒状态下,通过语言暗示,或配合适当的理疗、针刺和按摩,即可取得良好效果。病程较长、病因不甚明确的患者,往往需要借助药物和语言催眠,消除其心理阻力,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1.觉醒时暗示

治疗开始时医生向患者说明检查的结果,然后用简短、明确的语言向患者解释他的疾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将采取哪种治疗方法,在治疗的帮助下,失去的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使患者对治疗产生高度的信心和迫切的治愈要求。对有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可选用葡萄糖酸钙10 m L静脉推注,或用感应电刺激患病部位,同时配合语言、按摩和被动运动,鼓励患者运用该部位的功能,并随时用语言加以强化,使患者十分相信在治疗的帮助下,失去的功能正在恢复并将完全可以恢复,进一步鼓励患者做相应的功能活动。

2.催眠暗示

治疗前先做催眠感受性检验,一般检验的方法有多种,只需选择其中的1~2种来判定受检者是否适用于语言催眠。对具有催眠感受性的患者,可以选用语言催眠,如果患者对催眠感受性不强,或医生对语言催眠把握不大,可选用药物催眠。一般用2.5%的硫喷妥钠或异戊巴比妥钠10~20 m L缓慢静脉注射,使患者进入轻度意识模糊状态,然后再按上述觉醒时的暗示方法,用语言进行暗示或配合电刺激、按摩、被动运动等方法进行暗示。

(二)催眠疗法

不但能够增强暗示感受性,消除分离障碍的躯体症状,还可以治疗分离障碍性遗忘、人格—现实解体、分离性身份障碍、缄默症、木僵状态,以及情绪受到伤害或压抑的患者。在催眠状态下,可使被遗忘的创伤性体验重现,受到压抑的情绪获得释放,从而起到治疗的效果。也可在觉醒状态下,引导患者倾诉其内心的苦楚,让受伤害和压抑的情绪向外宣泄出来,这种方法称为疏泄疗法。对以情绪障碍为突出表现的分离障碍患者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解释性心理治疗

主要是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认识疾病的性质,帮助患者分析个性存在的缺陷,并帮助提出克服自身个性缺陷的具体方法和途径。除分离障碍性精神病不大适用本疗法外,其他形式的分离障碍均适用。

(四)分析性心理疗法

首先应该探寻出患者所存在的无意识动机,然后引导患者认识无意识动机对健康的影响,并帮助加以清除。主要适用于分离障碍性遗忘、多重人格和各种躯体转换性症状,可采用精神分析技术或领悟疗法。

(五)行为疗法

用循序渐进、逐步强化的方法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对暗示治疗无效的肢体或言语功能障碍的慢性患者更为适用。

(六)家庭疗法

当患者家庭关系受到疾病影响,或治疗需要家庭成员配合时,宜采用这一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治疗环境,取得家庭的支持。

(七)药物和物理治疗

1.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物有减轻抑郁和稳定情绪的作用。SSRIs类抗抑郁药如氟西汀可能对人格—现实解体的患者有效。对部分患者精神药物单用或合用,如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抗惊厥药等有效。SSRIs/SNRIs类药物、三环类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等抗抑郁药、β受体阻滞剂、抗惊厥药和苯二氮img类药物都可以减少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的侵入性症状、警觉性增高和焦虑。肾上腺素能拮抗剂盐酸派唑嗪可能有助于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者的噩梦。对一些脑电图异常的患者,卡马西平可能减少攻击行为,有强迫症状的患者可能会对抗强迫与抗抑郁药有效。纳曲酮可能对创伤患者的反复自伤行为的改善有帮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奎硫平、齐拉西酮、奥氮平等对于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的过度焦虑和侵入性症状可能比典型的抗精神病药更有效和有更好的耐受性。氯氮平可能对长期患有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患者有效。

2.物理治疗

针刺或电兴奋治疗对分离障碍性瘫痪、耳聋、失明、失音或肢体抽动等功能障碍,都可有良好效果,但应和语言暗示配合进行,处于分离障碍性木僵或朦胧状态的患者,针刺激或电兴奋治疗,可促使患者的意识状态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