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论
整体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论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
整体论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与其生活的自然、社会环境构成有机整体。
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可称之为“三才整体论”。
在中医情志学中,整体论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情志与形体的整体性,实质上是形神合一论在中医情志学中的具体体现,包括心主神明和脏情相关。二是情志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整体性,指情志的变化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形神合一论
形,指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神,有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此处“神”的含义主要指狭义之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形神合一论认为,人是形体与精神结合并统一的有机整体,形为神之体,神为形之主,形神不可分离,《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由于神寓于形中,神志活动以五脏的精气作为物质基础,故在生理上,形健则神旺,形体充盛则精神振奋,神智清楚,思维敏捷;在病理上,形衰则神疲,脏腑精气空虚,就会出现易怒、健忘、悲伤、恐惧等一系列形病伤神的证候。
情志活动属于狭义之神范畴,与形体同样不可分离。形体的功能活动为情志的产生以及变化提供物质基础,情志是形体功能活动的外在体现,并对形体的功能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情志与形体相互依附,不可分离。首先,“形”(脏腑、气血及其功能等)是情志产生的基础。脏腑精气充足,功能正常,情志和调顺畅;脏腑精气亏虚,情志异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其次,情志过激伤“形”。情志舒畅,心境平和,则五脏精气调达有序;情志刺激太过,则脏腑精气失于调畅。如《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说明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可导致脏腑精气阴阳的功能失常。另外,《素问·举痛论篇》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则以脏腑气机为核心,阐明了情志不节对脏腑之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影响。
形体是情志的载体,情志是形体的主宰。生理上,形健则神旺,神充则形具;病理上,形衰则神疲,神亏则形弊。
1.心主神明论
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或心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所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里的“心”不是指解剖学、组织学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心脏,而是指中医的藏象之心,即冠名以“心”的一个功能系统,包括现代医学的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主”有主宰、统帅的意思,“心主神明”的“主”既有直接主管之义,又有间接主管的含义;“神明”,既包括泛指一切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狭义之神。
“情志”的产生是在心神的统帅下,各脏腑精气阴阳协调作用的结果。如《类经·疾病类》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赅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不同的情志变化,虽然与五脏有着特殊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并非不同性质的精神刺激直接作用于某脏腑的结果,而是在心神的调节下五脏分别产生不同的变动,从而形成不同的情志表现。在病理情况下,情志过激首伤心神,产生异常的心理反应和精神状态,临床表现轻则心悸、失眠,重则神昏、癫狂。《类经·疾病类》明确指出:“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传统中医理论以“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指导,充分论述了心与神的关系,强调了心在五脏中的核心地位。“心主神明”的理论已形成完整的体系,贯彻于中医学的理、法、方、药诸多方面,并有效指导着临床实践。受西方医学的深刻影响,随着近代解剖学、神经学以及心理学研究的逐步深入,“脑主神明”论逐渐兴起,关于脑主神明还是心主神明的争论引起中医学界聚讼纷纭,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
2.脏情相关论
脏情相关论是在整体观的指导下,在“形神合一论”及“心主神明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情志与内脏相关的理论。这一理论不仅强调了脏腑功能活动可影响情志的产生和变化,而且指出了情志对脏腑的反作用。
(1)情志产生于五脏功能活动。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密切相关,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明确指出:“七情人之常性。动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说明五脏藏精,精化为气,精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并强调五脏与情志特殊的对应关系,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当五脏发生虚实盛衰变化时,往往对外界某种刺激极为敏感,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活动,如《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在临床中,一些病人往往不能耐受轻微的情志刺激,易产生过激的情志反应,诱发或加重原有病情。因此,五脏功能活动是情志产生、变化的基础。五脏功能正常则产生正常的情志变化,反之,五脏功能异常则产生异常的情志变化。
(2)情志影响五脏功能活动。情志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复杂生理、心理反应,正常的情志反应有助于脏腑功能发挥,对机体防御疾病、保持健康是有益的,如《灵枢·本脏》所言:“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说明情志和调,营卫通利,则五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邪气难侵。若刺激过强或过久,超过了人体正常的耐受能力,就可能导致五脏功能失调、气血失和,百病由生。情志致病首伤心神,影响相应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导致脏腑功能障碍,精血津液代谢失常,病机错综复杂,临床证见多端。脏情相关论虽然强调情志伤脏的特殊对应性,但也灵活应用,对一情伤多脏,多情伤一脏的致病规律也有论述。
脏情相关论是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阐述情志与五脏生理、病理联系的理论,五志伤五脏的致病模式是其核心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科技的进步,该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关于情志伤脏规律的探讨成为目前中医情志病证研究的焦点。乔明琦、严灿等通过对情志致病医案统计分析、情志致病方式流行病学调研以及动物实验研究,认为肝在情志致病病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张丽萍等认为脾胃位居中焦,斡旋气机,五脏气机调畅,情志正常,因而调理脾胃气机对情志病证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中医情志理论指导下,借鉴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情志过激对脏腑的损伤机制,总结情志伤脏规律势在必行。
(二)三才整体论
三才,指天、地、人。“天”的内涵和外延主要包括天气、气候、物候、天体运行等宇宙自然环境因素;“地”的内涵和外延主要包括地势的高下、水文等地理环境因素;“人”的内涵和外延包括人的心理、体质、性别、年龄、民族风俗、饮食习惯与社会关系等。“三才”整体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宇宙模式,以三才为经、五行为纬,论述天、地、人诸事物的类属及其相互关系,用以阐释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联系,是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基础。
“三才”之论最早出于《易经》,《内经》基于此建构了一个三才合一的整体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体现在藏象、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等各方面。情志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于人体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相协调产生的应答反应,客观而又综合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以及人体自身的完整性,是三才整体论的具体体现。
1.情志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界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人体,以致人体产生各种生理、病理反应,如《内经》所云:“人与天地相应”“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洲、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人体通过皮肤、眼、耳、鼻等五脏的体、窍感受各种自然界信息,借助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以经络为通路,将信息传递给五脏,五脏精气变动表现为各种情志活动。
(1)情志与气候变化。天气晴朗温和,人的情绪也会清新爽快,思维清晰敏捷,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说:“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如若天气阴雨绵绵、雷电交加或者闷热异常,尤其在人体素体虚弱、身患疾病或者心态不佳的情况下,可引起或加重脏腑功能紊乱,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功能失调,适应外界气候环境变化的能力下降,导致情志发生异常改变,表现为情绪抑郁不舒、神倦沮丧、恐惧不安,甚或旧病复发、加重原有病情。
(2)情志与运气流行。人的情志活动受自然界运气异常的影响,《内经》认为五运六气的太过或不及能影响情志活动。如《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中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说明运气的异常能影响脏腑功能,进而使情志异常。
地理、气候以及运气因素作用于人体是否引起情志异常改变,机体的正气强弱是决定因素。机体各脏腑功能正常,精、气、血、津液充盛,心境平和,能适时调节脏腑功能,适应气候变化,就不会引发情志的改变;素患旧疾,或特殊体质,或心境不佳,由于脏腑功能虚弱或紊乱,精、气、血、津液不足或失调,体内调节或适应功能缺陷,就会导致情志的异常改变。
2.情志与社会环境的整体性
人不但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社会中一员,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地位变迁、经济状况改变以及家庭关系的破裂等生活事件的发生是引起情志波动最为重要的原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的社会支持,融洽的社会关系,稳定的社会地位等,可使人心情愉悦,精神振奋,乐观坚强,有利于气血通利,脏腑和调,身体健康;如若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巨变,或者人际关系紧张,或者工作压力过大等,不利的社会环境可使人心情抑郁、精神紧张,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政治地位高低、经济条件好坏,造成心理尊卑、劳逸失宜以及饮食习惯等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体质特征,决定了个体面临变故时情志过激为病的病证。位高权重,富贵雍容之人,骄奢淫逸,劳心少动,故腠理疏松,筋骨脆弱,痰湿气滞,如遇变故,多发痰湿或气滞类情志病证;位卑贫贱,衣食不继者,奔波穷苦,劳力忧心,故腠理致密,筋骨强韧,阴虚火旺,如遇变故,多易情志化火伤阴。如《素问·疏五过论篇》:“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蹙为挛。”
总之,整体论就是以人为中心,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背景,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精神与形体以及形体内部的整体性联系,认为人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形与神俱”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是健康的保证,而人体自身的协调统一及其与自然、社会环境的整体性被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