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病机

二、精神疾病的病机

精神疾病病理主要是在情志失调后,体内产生了气、血、痰、火、瘀,形成病理改变而发病。由于个体差异所出现的病理各异,可有气郁痰结者,也有痰火内聚及气滞血瘀者等,现分述如下。

1.气机性病理

气对于人体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如五脏六腑之气、营卫之气、经脉之气、阴气、阳气、正气等。《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这说明气是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精微物质,由于它的运动推动了生命活动。情志失调,气机不畅,自身难以调节,即是气机性病理的开始。精神疾病多发于气机久逆,《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素问·举痛论》有“百病生于气也”的论点,《素问·举痛论》亦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气机性病理的总结。可见情志过极,必然相应损伤脏体及脏神,而出现精神症状。不同的脏神功能失调,会出现不同的精神症状,其症状虽异,病理则一,乃气机之乱矣。

2.血性病理

血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是由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经过化生过程而形成的。血液是在气的推动下,循脉道而有规律地运行的,它与心、肝、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即脾胃,脾胃接受水谷,经过消化过程,摄取其中的精微,构成血液中的基本物质。《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上指明了血液生化的全过程。

精神活动是脑主神明的功能体现。而脑神功能,离不开心主血脉的濡养,故有“神为血气之性”之说。气行则血行,所以气血充盛,才能神志清晰,精神充沛。《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灵枢·平入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液正常循行过程中发生了病理变化,最易导致脑神的濡养不足,脑神失调而出现精神症状。轻者不寐、多梦、易哭、易怒、害怕,重者出现紧张、疑虑重重、恐人捕之、生活不能自理、不避亲疏或不与人群、闭户不出等精神症状。

3.痰邪病理

由古至今,凡言痰者,常与饮并称。痰饮为患,诸多疾病皆可有之。喻昌说:“痰饮为患,十人居七。”(《医门法律·卷五·痰饮门》)痰邪之所生,正如《证治汇补·内因门·痰证》说:“人之气道,贵乎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有之?若外为风、暑、燥、湿之侵,内为惊、怒、忧、思之扰,饮食、劳倦、酒色无节,荣卫不清,气血浊败,薰蒸津液。痰乃生焉。”指明了痰邪的生成除外邪侵击以外,情志失调也可导致痰邪内生而为患。除此之外,《景岳全书·杂证谟·痰饮》说:“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指明了因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失调,湿聚而成痰的道理。论痰邪为患之广,应首推《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六·痰饮流源》,其曰:“人自初生,以至临死,皆有痰。而其为病,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正如云雾之在天壤,无根底,无归宿,来去无端,聚散靡定。火动则生,气滞则盛,风鼓则涌,变怪百端,故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也。”形象而充分地说明了,痰在人体无处不有。值得提出的是痰邪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提示我们临床上,豁痰之邪,当注意调气。文中提到“火动则生”“气滞则盛”两句,符合精神疾病中热盛灼津,津聚成痰的病理及气郁痰结之证类。关于痰邪的病因、病理及其不同性质的疾病,记载颇多,类似者不加论述。如《医宗摘要·卷三·附论·各项证症》:“痰证有因气不足者,有因脾气郁滞者,有因脾肺之气亏损者,有因肾气虚不能摄水泛而似痰者,有因脾气虚不能摄涎上溢而似痰者,有因热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热者,有因风、寒、暑、湿而得者,有因惊而得者,有因气而得者,有脾虚不能运化而生者。”《景岳全书》中说:“癫病多由痰起,凡有所逆,痰有所滞,皆能壅闭经络,格塞心窍。”同样指明了论治癫病应注意豁痰开窍的治则。而对于大多数疾病来讲,痰证是无处不到的,无论是癫、狂、痫、郁,还是失眠、不寐、嗜睡,或是善怒、善忧思,多与痰邪有关。所以临床上应重视痰证,并注意区分运用豁痰、化痰、涌吐、泄下等方法治疗。

4.火邪病理

火邪性精神疾病,在症状描述上,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生动地指明了躁动、狂越的精神症状其病理皆因火邪所致。有外感六淫之邪,内侵而化热,因热性病而出现的精神障碍,亦有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化火而出现的精神障碍。除狂病可出现外,因情志失调导致气机不畅之精神疾病,出现火邪性症状者,并非少见。正如《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说:“若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七情者情志所伤,皆属火热。”五脏之内藏有五志,脏蕴于内而志形于外,五志之用不可不及,亦不可太过,太过则脏气内郁而化火生热。五志之中,喜为心志,若心神不宁,火邪上扰,脑神被击,其人多大笑狂笑,乃情动于内,火从心发,上扰脑神或因心火济之肾水,火亢于上,水竭于下,神躁失养,而发精神疾病。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中说:“多喜为癫,多怒为狂,然喜为心志,故心热甚则多喜而为癫;怒为肝志,火实制金不能平木,故肝实则多怒而为狂,况五志所发,皆为热。”《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亦说:“火为阳,故外清明而浊昧。其主动乱,故心火甚则肾水衰,而志不精一。虚妄见闻,而自为问答,则神志失常,如见鬼神也。”而对于癫狂以外的其他精神疾病,火热之邪也十分多见。实热、虚热、郁火、瘀热、痰火、五脏之火,火证几乎可见于所有精神疾病。因此,精神科临床中,火热证是不容忽视的一种证类。

5.瘀阻性病理

血瘀为病理出现的精神症状主要来自气机变化引起的瘀阻,称为血瘀性精神症状。明清时期医家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又有新的进展,如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一书中根据《内经》“血”与“神”的关系,首创“血气迷心”之说。《血证论·卷二·吐血》说:“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去瘀之故。凡治血者,必先以去瘀为要。”因血瘀的病变,在其他疾病中颇多出现。由于情志的变化而瘀者,如《医述》引罗赤诚论:“……因怒伤血逆,上不得越,下不归经,而留积于胸膈之间者,此皆瘀血之因也。”又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九·折伤瘀血证治》说:“因大怒汗血洴湿,停蓄不散,皆由瘀血在内。”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除倡导脑神的功能,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理论外,还注意实践,勇于创新,在《医林改错·脑髓说》中明确指出:“哭笑不休,詈骂歌唱,不避亲疏,许多恶态,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做梦一样。”并运用癫狂梦醒汤治疗,说明了因气血凝滞,累及脑神及脏神后可出现精神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