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情志理论的基础

一、《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情志理论的基础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理论著作。书中不仅提出包含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在内的“九气说”,还运用五行学说把人的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的“五志说”,并且对情志与脏腑的关系、情志致病规律及情志病证的防治等都做了较系统的阐述,是后世情志理论发展的基石。

(一)描述情志与脏腑的关系

《内经》中把人的情志活动以“五志”的概念加以描述,认为五志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产生于五脏气化过程,通过五志功能表现出来,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因此,把情志分属五脏,而在五脏中,心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书中以五行归纳情志与五脏的关系,形成的五行—五脏—五志模式,不仅用以说明情志与人体脏腑的生理关系。指出五志源于五脏精气,是五脏功能活动的体现,而且还用五行相克关系来阐述五志之间的复杂关系,即:“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为临床以情胜情法治疗因情志异常所致病证提供了依据。此外,认为五脏气血的盛衰与情志活动关系密切,五脏气血充盛,是正常情志活动的生理基础,若五脏气血发生虚实盛衰变化,则易致情志异常而患病,如《灵枢·本神》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等。

(二)阐述情志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人体正常的心理变化和精神活动有利于脏腑的功能活动,对于防御疾病、保持健康是有益处的,即《灵枢·本脏》所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但若情志过激超过了正常限度,而个体本身又缺乏移情易性的能力,就可能导致疾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生乃不固。”此外,因社会地位的改变,如“尝贵后贱”“尝富后贫”“封君败伤”等,也可导致情志抑郁,精神内伤而暗耗精血,损伤脏腑,如《素问·疏五过论篇》云:“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气机则作为对人体脏腑功能基本形式的概括。《内经》“百病生于气”之论即言气机不畅则百病丛生。气机紊乱也是情志致病的关键病机,如《灵枢·寿天刚柔》云:“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且在情志致病过程中,由于情志刺激不同,机体内部表现出的气机变化各异,如《素问·举痛论篇》所言:“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三)总结致病特点

1.情志致病多从内而生,直接伤及脏腑

七情致病的一般规律为易伤本脏,即“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但亦有七情致病伤及他脏的记载,如《素问·经脉别论篇》云:“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有所惊恐,喘出于肺……疾走恐惧,汗出于肝。”对此可从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来看,恐为肾志,肺为肾之母,肝为肾之子,子盗母气而喘出于肺,母病及子而喘、汗出于肝,从而说明情志伤脏、错综复杂、有常有变,不可用五行一概而论,故临证治疗不可拘泥,而应抓住“病由内生,直接伤脏”的规律,根据临床症状来判别伤及何脏。此外,因情志乃外界刺激通过人的感官内传于心,由心做出反应,故皆可伤心,如《灵枢·口问》云:“心者,五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六腑皆摇。”

2.情志致病形神俱病,传变多不以常次

基于心身统一的整体观念,《内经》进一步阐明,情志为病,不但影响气机,还可损伤精气,进而导致躯体病变,形神俱病,且传变多不以常次。《灵枢·本神》指出:“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img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说明情志伤人往往先伤神,出现神的障碍,继而伤形、引起形体的病变,形神俱病甚者可致死亡。《素问·玉机真脏论篇》云:“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

(四)创立情志病证的防治方法

《内经》倡导“恬淡虚无”“积精全神”的养生之道,告诫人们“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少思”“勿怒”“勿大悲伤”(《素问·遗篇刺法论篇》),注重精神意志修养,以保持情志的调畅,从而预防情志病证的发生。在治疗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如情志相胜法、言语开导法、气功导引法、音乐疗法以及针药治疗等验之有效的情志病证治疗疗法。《内经》提出的情志病证的防治理论及方法对后世相关理论及临床实践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