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新进展

一、研究新进展

(一)情志与脏腑关系研究新见解的提出

基于传统中医情志理论,综合现代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针对情志与脏腑关系问题,中医学界开展了较多研究工作,内容广涉诸脏腑。通过理论文献整理、临床及实验研究,有学者相继提出一些新的学术见解,如李峰、严灿等认为,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核心是肝脏,强调在调节情志因素引起的各种变化时,肝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乔明琦等经对情志致病医案统计分析和情志致病方式流行病学调研认为,“五志伤五脏”模式不符合临床实际,多种情志交织共同致病和致病伤肝的概率更大,由此提出“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假说,并进行了逻辑论证;汤朝晖等则认为,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角度,中医“思所伤”在七情致病过程中都处于一个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在研究和治疗情志致病时对“思所伤”应充分重视;白正勇等通过对脾藏情相关理论探讨指出,脾主气机之枢,中土之脾在情志活动中起着调衡作用;徐志伟课题组通过大样本人群调查研究发现,脾胃、肝胆、心脑在情志致病中作用最为密切。

(二)中医情志学科建设理念的形成

近年来,随着情志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的广泛开展,不仅拓展了研究视野,融入了新的研究方法,还启示了从学科高度进行系统探讨的新理念。如陈煜辉等通过分析中医情志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提出建设中医情志学科初步构想,认为中医情志学科建设的目标首先是实现理论体系的系统整理和创新,最终目的是应用和服务于临床和教学,并在临床实践、教与学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理论。由此从理论、临床及宣教等方面探讨分析了建设中医情志学科的任务,并初步提出了构建中医情志学科的基本框架。自20世纪80年代,山东、广州情志基础研究中心、情志病证临床研究中心相继建立,相应研究团队及设施条件已初具规模,呼唤并催生着学科理论的诞生。

通过梳理古今文献,纵览中医情志理论形成史,可以看出,历代医家所论中虽然蕴含着丰富的情志理论与诊疗实践经验,而且近年的研究也多体现了在继承基础上有所创新的成就,但面对当今社会需求,全面审视中医情志理论内涵,仍存在不足,尚需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