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因素对儿童多动症发生的影响

二、情志因素对儿童多动症发生的影响

儿童多动症(ADHD)是一种以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冲动三大核心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常伴学习或工作困难、情绪和行为方面障碍,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以学龄儿童为多,其表现与同龄儿童发育水平不相称。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诸多研究皆表明该病与儿童情绪因素密切相关。如《儒门事亲》在“过爱小儿反害小儿说”中所论:“贫家之子,不得纵其欲,虽不如意而不敢怒,怒少则肝病少;富家之子,得纵其欲,稍不如意则怒,怒多则肝病多矣。”家庭和学校教育培养方式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父母或老师对儿童采取惩罚、粗暴、管制等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会使儿童形成高度紧张、焦虑自卑的心理情绪而外在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行为方式。将ADHD儿童(30名)与正常学龄儿童(30名)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后得出:ADHD组儿童父母感情不和者显著多于对照组儿童,长期处于不良环境中的儿童精神高度紧张,常通过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来宣泄自己的心理情绪。小儿“心常有余”“脾常不足”,若教育失当,学习任务重,作业难以按时完成,心情焦虑,心理失和,思虑太过,思则气结伤脾,脾失健运,心神失养,心脾两虚,注意分散;或情志失调,脾虚湿困,聚而为痰,五志气郁化火,痰火内扰,多动冲动,躁动不安;或“肝常有余”,过分溺爱,骄纵放任,所欲不遂,即发脾气,肝火上扰,心神不宁,心肝火旺;或“肾常不足”,肝肾阴虚,虚火内动,诸证皆可见冲动任性,烦躁不安,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儿童多动症之症状。五脏之中,儿童多动症尤以心肝脾肾最为密切,小儿为“纯阳之体”,生长发育迅速,阴精相对不足,“阳常有余”,由于情志变化所致发生阴失内守、阳躁于外的情志动作失常病变,因此情志因素在儿童多动症的诱发或发生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且相较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外伤瘀滞等病因,情志因素易于改变调控。通过恰当的儿童情绪疏导调节和性格情志培养,可从源头上更好地预防儿童多动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