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大医仁心,书慈爱人生
欣闻好友振琴撰写的第三本专著《国医刺血疗法临床手记》付梓,深为感动。这是她撷英恩师周德宜先生的医术精髓,总结自己多年临床经验之精华的又一部心血之作。她孜孜求索、不懈登攀的精神及过人的聪慧与才华,让我很是敬佩。如果说此前振琴所完成的两本专著,重点还只是在阐发从医工作体会的话,那么这本专著的意义则完全超越了个人一时一事经验体会的界限,而是从医者仁心的高度,将医术与德行、科学与人文自然融汇到一起,表明她在人生阶梯上又跨出了令人瞩目的一大步。振琴圆满地践行了“大医治病”的中医传统人文理念,即大医必有大爱仁心,大写的慈爱代表至高的道德风范。
我和振琴相识屈指算来已有二十余载。当年我在安徽科技报社做科普采编工作时,曾慕名去采访振琴。一进她的诊疗科室,映入眼帘的是墙壁四周挂满的锦旗,这些锦旗都是对振琴作为医者“妙手回春”“医技高超”“医德高尚”等杰出专业成就与仁爱情怀的热忱表彰。患者来自国内国外、城市农村,各种不幸的人生在这里重新获得幸福,各种喜出望外和真诚的感激之情,统统汇聚在小小的诊室。这让我立时被震撼了,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熟悉之后,我便经常向振琴约稿,在自己主持的本报“安大夫栏目”中刊载,并请她不断就读者提出的疑难病症诊治问题答疑解惑,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在与振琴的私下交往中,我也常听她谈起诊治疑难病症的种种感人事迹,特别是遇到各种复杂问题时,她是如何运用聪明才智和专业技能成功解决问题、化险为夷的临床治疗经历。
出于职业敏感,我自然想到振琴诊室的墙面上挂着的那些锦旗背后可能隐藏的动人故事,以及这些故事对于普通读者所具有的科普价值。因而建议振琴在写作科普文章时,尽可能地将锦旗背后的故事较为详细地描述出来,即写出疾病特点及疾病发生的前因后果、治疗过程,包括如何结合心理辅导完成临床治疗等,用讲述故事的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穿插着呈现在文章中,从而在增强文章的科学指导意义方面,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因为当时我们工作都很忙,振琴担心自己的时间、精力不够用,难以按计划完成这项任务,于是邀我与她一起合作来做这件事。但我深信振琴具备这个以叙述客观事实,来表达医者情怀的写作能力。我知道她相当喜欢阅读,知识广博、创作欲望强烈,且具有快速接受和勇敢尝试新事物的能力。果不其然,振琴悟性高、动手快的优势很快凸显出来,不出几日就将平时积累的素材,写成一篇篇短小精悍的科普故事,陆陆续续在《新安晚报》《安徽科技报》《恋爱婚姻家庭》和《家庭医生》等报刊上发表出来。后来,在此基础上,她精心选出100篇集结成书并出版,深受读者好评,立刻成为图书市场上的热销读物,大家相互推荐、争相购买。
作为安徽省中医院知名的中医专家,振琴可以说是诊治疑难杂症的高手。她有40多年的临床经验,是著名中医大师周德宜的关门弟子。一些临床难以治愈的疑难杂症,经她采用刺血、针灸、刮痧、艾灸等物理疗法综合治疗,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其疗效明显优于别的疗法。我亲身经历和见到的案例就有很多,诸如中风后遗症、牛皮癣、斑秃、痤疮、前列腺炎、过敏性鼻炎、哮喘、小儿疳积等这样一些令人苦恼而又无奈的顽疾,在振琴的精心治疗下,患者很快恢复了健康。一次吃饭的时候,有位朋友小腹疼痛且尿频尿急,情急之下向振琴倾诉苦衷。振琴不慌不忙地采用针灸疗法,取肾俞、关元、中极、三阴交等穴行针。她为这个患者隔天针灸1次、治疗10次(1个疗程)后,患者就完全康复了,至今已6年多未复发。振琴神奇的医术让很多人感到惊奇,觉得难以理解。她解释说,这种情况是患者免疫力降低,出现无菌性炎症,致使泌尿系统出现一些临床症状。针灸有消炎止痛、通经活络、提高免疫力的功效,治疗效果好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对症施治,有科学依据。她常说,祖国医学在长期的演进发展过程中,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灵魂及哲学智慧,如刺血、针灸、刮痧、艾灸等,都是有效调理人体内在气血平衡、发挥人体自愈能力的科学治疗手段。这些手段最能体现中医博大精深的医学理念。在她的诊室,人们时常能见到患有面瘫若干年的患者,不知不觉中恢复了正常的模样;满脸疙瘩、痤疮的姑娘、小伙,终于恢复了青春光洁的皮肤;无法行走的中风患者,高兴地从轮椅上站起来走路;斑秃日久的中年男子,头顶忽然长出浓密的秀发;面黄肌瘦、没有食欲的小儿,经她几次治疗,饭量大增、面色红润……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振琴多年来继承先师的传统中医绝活,坚持辨证论治的诊治理念,她刻苦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新针灸、刺血、艾熏等新穴位、新方法,为无数失去治疗信心的患者解除了病痛,帮助他们恢复了健康生活,重新焕发生命新活力。
振琴之所以能够妙手回春,有如此精湛的医术,最根本的原因是她具有一个博大无私的“大医”之念和一颗宽阔大度的仁爱之心。中国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论》中有这样一段铮铮高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这就是医者振琴所想所做并一以贯之的行为准则。她始终认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绝不仅仅只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德风范。医生行医立世、言语行为,都要真正体现儒家伦理的道德要求。振琴的仁爱之心,表现在对于患者疾患诊断治疗的整个相处过程中。她始终将治疗疾病和心理疏导紧密结合,做到身心关怀合而为一,以争取全面唤醒患者自身的正能量,以求取得良好疗效。有时候,个别患者半夜三更突然打来电话,向振琴倾诉极度绝望的心情,甚至意欲结束生命。每当此时,振琴总是二话不说,第一时间赶到患者身旁,耐心细致地做宽慰、疏导工作,竭力挽救每一个宝贵的生命。她曾将心中的大爱慷慨地撒向艾滋病患儿、敬老院孤老、革命老区的贫困者等各种不幸的人,主动去做志愿者,组织人员捐款捐物,不辞劳苦地送药、送医、上门服务。
革命导师毛泽东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振琴虽然退休了,但她一刻也闲不住,现在仍源源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继续尽力为患者解除疾患苦痛。她致力于著书立说、培养学生,将自己多年学习及临床实践的宝贵经验,认真总结出来留给年轻人,毫无保留地传播于众,惠及天下。我认为,一个人积极的生命价值就在于此。做人做事,当如好友振琴,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德才兼备,本领不私;慈怀天下,普惠众生!
最后我还想说,振琴是个富有深情大义的人。她特别重感情,许多患者通过治疗过程的交往,都成了她的好朋友。振琴经常与他们互动,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传授冬病夏治等一些治疗“未病”的膏方等保健知识。我能在这里留点墨迹,也是振琴再三嘱以为序,说是以此作为我们“好友一场”的印记。记得她第二本专著《一位针灸医生的临床手记》的封面照片,就是选用我为她拍摄的工作照,可见她对我们之间这份纯真友情的珍视。这也正是我不揣冒昧信笔写出上述文字的理由。我想,二十年的光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一朵有限的浪花,而它对于我和振琴的友谊来说,那就是无限的永恒,是两个有着共同价值信念的知音之间携手同行的永恒!
安徽科技报社社长 王苏陵
2018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