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产后血晕

(二)产后血晕

产后血晕为中医病名,是指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昏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西医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病名,但临床中因产后出血引起的虚脱、休克或羊水栓塞等病,可与本病互参。此病是产后危急重症之一,若救治不及时,往往危及产妇生命,或因气血虚衰而变生他疾。

病案:产后血晕

这个故事发生在农村,是恩师参加巡回医疗队时救治的患者。那是一个王姓的产妇,32岁,农民。婆家人说自己的儿子是三代单传,娶个媳妇进门5年了一直不生,看了不少医生,西医也检查了很多次,都没有检查出什么问题,也吃了不少老中医开的中药,可就是不见怀孕。村里的风言风语越来越多,一家人被这些流言蜚语压得抬不起头来。无奈之下听人说抱养个孩子或许就有可能生一个自己的孩子。媳妇就把自己妹妹生的、刚满月的第二胎女儿抱过来收养。说来也怪,抱养的女儿刚满11个月,自己的媳妇就真的有了身孕。一家人这个高兴劲儿就不用说了,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出了头。

眼看着离预产期越来越近,全家人在期盼中等待着第三代出生。谁知离预产期还有20余日,产妇提前破水,立即被送进医院待产,眼看产妇的体温逐渐升高至40℃,妇产科医生当即给予引产,顺产一死婴。因产后失血过多,产妇感到头晕目眩、浑身发软、不能起坐。

妇产科医生于1969年10月5日急请恩师会诊。经查看:患者面色苍白,虚汗满额,心中胀满闷重,小便甚少,微有寒热,口唇抽动,舌尖麻木,脉浮缓。

中医辨证:气血大亏,肝风内动。治疗原则:扶正、养血、平肝,交通心肾。治疗方法:①针刺取足三里、三阴交、人中穴,快速进针,多捻转,捻转角度大,用中强刺激量,留针15min;②取中药人参6g、附子10g为1剂,煎服。

10月6日二诊:产妇诉经过针灸治疗及口服中药两剂后,自觉心中满闷稍好,余症依然。按照上述方法一共给患者治疗了6次,内服中药3剂,所有症状完全消失,患者恢复健康。

眼看着自己的孙子就要出世了,可生出来的却是一个死婴,媳妇和婆家人都伤心欲绝,媳妇担心自己以后再也不会怀孕了,面对这忧心忡忡的一家人,恩师告诉他们:“不用担心,这次只是一个意外,以后再怀孕时,一定要注意定期产检,养好身体,一年后还会有孩子的。”

恩师的一番话消除了这一家人的心理负担,随后他们带着恢复健康的媳妇出院了,1年半后,他们竟然带着红喜蛋来到省城医院,当面向恩师致谢,因为媳妇真的给他们家生了一个健康的孙子。

中医辨证分型

1.血虚气脱型:产后流血过多,突然昏晕,面色苍白,心悸胸闷,甚则昏不知人,眼闭不开,手撒肢冷,冷汗淋漓,舌淡苔少,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治则:养血补气固脱。

2.血瘀气逆型:产后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小腹疼痛拒按,甚则心下满闷,气粗喘促,恶心呕吐,神昏口噤,不省人事,两手握拳,面色青紫,唇舌紫暗,脉涩有力。治则:活血理气祛瘀。

治疗

1.主穴:足三里、三阴交、人中。

2.中药:人参6g、附子10g为1剂,煎服。

3.治法手法:选取上述穴位,快速进针,多捻转,捻转角度大,用中强刺激量,留针15min。

笔者按

对于产后血晕,笔者没有机会治疗,只能把恩师的病案完整详细地写出来,以供在基层工作的医务工作者们参考。因为省城的大医院分科明确,西医抢救手段及时,不可能请针灸科去治疗此病。所以,我至今也没有治疗过一例产后血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