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肩周炎
肩周炎是以肩部疼痛、痛处固定、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因本病多发于50岁左右的成年人,故俗称“五十肩”。后期出现肩关节的粘连,肩部呈现固结状,活动明显受限,又称“肩凝症”“冻结肩”等。
肩周炎的发病与体虚、劳损和风寒侵袭肩部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肩部筋肉,与手三阳、手太阴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肩部经络不通或筋肉失于气血温煦和濡养。无论是感受风寒,痹阻气血,或劳作过度、外伤损及筋脉,气滞血瘀,还是年老气血不足,筋骨失养,皆可导致本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肩关节周围炎。早期以疼痛为主,后期以功能障碍为主。其发病原因如下:①本病大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软组织退行性病变,对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减弱;②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所产生的慢性致伤力;③上肢外伤后肩部固定过久,肩周组织继发萎缩、粘连;④肩部急性挫伤、牵拉伤后治疗不当等;⑤颈椎病,心、肺、胆管疾病发生的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使肩部肌肉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进而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病案:肩部疼痛让他选择回国治疗
尤某是一位美籍华人,10年前他留学美国,后定居在美国加州,从事生物学研究工作。长时间在电脑前伏案工作,使得这位刚过不惑之年的年轻博士,过早地患上了“五十肩”。他的右肩从开始的一点点酸痛,到后来疼痛进行性加重,痛及项背,活动受限,抬臂困难。久坐疼痛更明显,打字时间一长,手指便会麻木。更让他受不了的是,每天夜里都被右肩痛醒。医生给他开了大量的止痛片、肌肉松弛剂,但吃了只能暂时缓解疼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为此他去了唐人街,找了一些华人推拿师推拿,之后又接受了针灸治疗,可是治疗了一个多月,还是没有治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肩痛越发厉害,见在美国治疗效果不佳,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回国治疗。于是他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到自己的故乡——合肥。
第二天在朋友的带领下,尤某来到了我们科。经过检查:他的右斜方肌上部、冈上肌、三角肌均有压痛;右肩肌肉较左肩肌肉萎缩;上臂抬举至70°即感疼痛难忍,外展、内旋、后伸均受限;肩关节X线摄片(-);颈椎片示:第5—7颈椎后缘增生。
治疗:大椎、肩三针、尺泽穴刺血加拔罐,拔出瘀血30mL;艾灸30min。3d后主诉:夜里疼痛减轻,活动依然受限。再次选择天宗、风池、手三里穴刺血。嘱其加强肩部功能锻炼。1周后主诉:右臂可以抬高许多,手指不再发麻,疼痛也大大减轻。改为针灸,隔日1次,1个疗程后,诸症消失,各种活动均正常。
中医辨证分型
1.风寒侵袭:肩痛较轻,病程较短,疼痛局限于肩部,多为钝痛或隐痛,有麻木感,不影响上肢活动,局部发凉,得暖痛减,舌苔白,脉浮紧。治则: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2.寒湿凝滞:肩部及周围肌肉疼痛剧烈,昼轻夜甚,病程较长,肩痛不能举,肩部寒冷、麻木、沉重、畏寒,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治则:散寒除湿,化瘀通络。
3.瘀血阻络:外伤导致或久病肩痛,痛有定处,呈针刺样疼痛,拒按,肩部活动受限或局部肿胀,皮色紫暗,舌质紫暗,脉弦涩。治则:祛瘀、通络、止痛。
4.气血亏虚:肩部酸痛麻木,肢体软弱无力,神疲乏力,局部肌肉挛缩,肩峰突起,舌质淡,脉细弱无力。治则:补益气血,通经止痛。
治疗
1.主穴:大椎、肩井、肩三针。
2.配穴:尺泽、阿是穴。
3.刺法:每次刺血选主穴2个,配穴1个。
笔者按
肩周炎属中医“痹证”范畴,临床上又称为“漏肩风”“锁肩风”“五十肩”。目前,对肩周炎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口服抗炎镇痛药、物理治疗、痛点局部封闭、推拿、自我按摩等。同时经常进行关节功能练习,包括主动与被动外展、外旋、伸屈及环转运动。当肩痛明显减轻而关节仍然僵硬时,可在全麻下手法松解,以恢复关节活动范围。
采用刺血、针灸、艾灸综合治疗,对肩周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