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胆管蛔虫病
胆管蛔虫病(中医称“蛔厥”)是蛔虫从小肠逆行进入胆管,引起胆管和奥狄括约肌痉挛,以患者突然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多发于儿童和青壮年,女性较多见。蛔虫进入胆管后,多数停留在胆总管,因胆囊管与胆总管之间的角度较大,蛔虫很少进入胆囊,但可钻入左右肝胆管之中。大多数患者有肠管蛔虫症、吐虫或排虫史,部分患者近期有过驱虫治疗。
腹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疼痛常位于剑突下的中上腹,呈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绞痛,患者常采取弯腰屈膝体位,以手按腹,辗转反侧、坐卧不安、大汗淋漓,两手呈欲将衣衫撕破之势,呻吟不止。一般疼痛持续数分钟或10余分钟后缓解,这是虫体退出或整个虫体进入胆管或暂时安静不扭动之故。发作过后,缓解期患者可毫无症状如同常人或轻度右上腹隐痛。这种发作时剧痛难忍和间歇期如同常人的明显差别,是本病的特点之一。腹部绞痛的同时,常伴恶心、呕吐或干呕,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和胆汁,约1/3患者可吐出蛔虫,这对本病的诊断具有特殊价值。因虫体圆滑,不易完全堵塞胆管,因此如果整个虫体进入胆管亦可无痛感,无或仅轻度黄疸是本病的另一特点。若后期继发感染引起胆管梗阻可伴有明显黄疸、寒战、发热,多发生于发病24h后伴胆管感染者。
胆管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严重的可以引起并发症,如急性出血性胰腺炎、肝内胆管炎、肝内多发性脓肿、肝胆系统穿破、胆管大出血等。因此,对于胆管蛔虫病的危害性与普遍性已引起现代医学界的重视。
病案:针灸、刺血让她吐出五条蛔虫(恩师病案)
袁某,女,34岁,教师。平时身体一直很好,工作之余农忙时还回乡帮助公婆干点农活。她把学校、乡下两地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可是,近半年来,她时时感到上腹部隐隐作痛,有时还感到恶心,呕吐时吐出的胃内容物里夹有蛔虫。她吓坏了,吃了不少医生开的驱虫药,但类似的症状还是经常出现。尽管再也没有吐过蛔虫,但她一直认为是乡下的水质有问题,所以每次回乡下她都带上几瓶矿泉水。可就是这样,她的上腹部隐痛还是经常发作。当地医生怀疑她患的是浅表性胃炎,但治疗了一段时间,症状时轻时重。
一天中午,饭后1h左右,她突然感到右上腹钻顶样疼痛,还伴恶心、呕吐,用拳头顶按也无效,直至吐出绿色胆汁,内夹一条长约4cm的蛔虫。之后她被急送至当地县医院外科住院治疗,请恩师会诊(恩师当时在下乡医疗队里),患者经体格检查:神清,面色苍白,体温36.8℃,巩膜无黄染,心肺(-),腹软,剑突下方有轻微的深压痛,墨菲氏征(-),麦氏点无压痛,舌质正常,苔白腻,脉弦紧。中医辨证:蛔虫内扰,肝胆瘀滞。诊为虫厥。
治疗:①刺足三里、阳陵泉出血,针刺:内关、太冲、巨阙穴。②针刺手法:快速进针,大幅度捻转,用强刺激,以患者能够忍受为限;留针30min,均间歇运针。③乌梅汤:乌梅30g,细辛3g,蜀椒6g,干姜7g,川连9g,黄柏7g,桂枝6g,附子6g,当归9g,党参12g。服法:上药煎成400mL药液,于疼痛消失后立即服用200mL,间隔4h再服用200mL。经过1次刺血,3次针刺治疗,3副中药,患者右上腹疼痛消失,便蛔虫5条。后追访1年未复发。
中医辨证分型
1.气滞瘀痛:上腹脘胁钻顶样绞痛,阵发性疼痛,痛甚汗出、肢冷,伴恶心、呕吐,甚至吐蛔,但无发热及黄疸,舌苔薄白或黄腻,腹痛发作时,脉象弦紧。治则:活血化瘀,补气行滞。
2.湿热郁结:腹痛拒按,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发热,畏寒。口渴,身目皆黄,便秘溲赤,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则:清热祛湿,解郁散结。
治疗
1.主穴:阳陵泉、足三里。
2.配穴:内关、太冲(气滞瘀痛);中脘、曲池(湿热郁结)。
3.刺法:刺主穴,辅以配穴。
4.中药:驱虫(乌梅汤)。
笔者按
中医的“蛔厥”,即西医的“胆管蛔虫病”,以腹痛吐蛔为主要症状。针刺配合药物(乌梅汤加减)治疗本证,能迅速镇痛止吐、安蛔祛蛔。刺阳陵泉、足三里穴意在疏通,清胃利胆;针刺内关、中脘穴有安神定烦、升清降浊之功;刺巨阙穴可祛中焦之积热而驱虫;刺太冲穴以平肝胆之经气。乌梅汤乃张仲景治厥阴经之主方,以寒热互用、辛酸甘苦兼施、平肝和胃为治,故具驱虫之用。
蛔厥的剧烈疼痛,常由胆管平滑肌及奥狄氏括约肌痉挛引起。刺血、针刺止痛祛蛔,多是通过激发神经反射而抑制胆管痉挛,使窜嵌于胆管的蛔虫因针刺使括约肌松弛故而退回肠腔,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