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淋巴管炎
淋巴管炎多数是由局部创口或溃疡感染细菌所致,也有一些患者没有明确的细菌侵入口,感染从淋巴管传播到局部的淋巴结所致。淋巴管分为网状淋巴管及管状淋巴管。网状淋巴管炎即丹毒。管状淋巴管炎见于四肢,且下肢较多见。浅层淋巴管炎在伤口近侧可见一条或多条“红线”,硬而痛。深层淋巴管炎不出现“红线”,但患肢肿痛,局部淋巴结红、肿、热、痛,即为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都有全身不适、打寒战、头痛、无力和食欲下降等表现。
中医学认为本病内有火毒凝聚,外有手足部生疔、足癣糜烂或皮肤破损,感染毒邪,以致毒流经脉,向上走窜而继发。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因致病菌从损伤破裂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本病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致病菌也可从其他感染性病灶,如疖、足癣等处侵入,经组织的淋巴间隙进入淋巴管内,引起淋巴管及其周围的急性炎症。致病菌进入淋巴管后引起淋巴管壁水肿、增厚,管内淋巴液凝结而阻塞,淋巴管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和白细胞浸润。
病案:淋巴管炎让女孩的腿粗如柱
16岁的姑娘小洁,2007年8月3日由她的姨妈领至我科,主诉患有双下肢淋巴管炎6年,发病时间为2001年的冬天。起初,小洁只是发现两只脚面有点水肿,去县医院看了,没有查出什么问题。医生说:“没啥大碍,可能路走多了,休息休息,过一段时间自己就好了。”可到了春天,肿胀也没见好转。父亲带着她又去县医院看了外科,医生给她开了许多活血化瘀的药并嘱其少活动,睡觉抬高脚。然而几个月的药吃下来,她的脚还是肿得厉害。后来她又断断续续吃了各种偏方,喝了不少祛风湿的药酒,可这脚肿得越来越厉害,肿胀从双脚一直蔓延至双腿,粗如柱子的双腿让小洁走路都困难。之后她又去医院检查,经动态淋巴管造影示:双下肢淋巴管液回流受阻伴侧支淋巴管、皮肤代偿回流。医生诊断为淋巴管炎,经输液、消炎等治疗仍不见好转。无奈之下,小洁又去上海治疗,医生给开了脉之灵等药,还让她买一双弹力袜穿。谁知吃了药不走路还行,只要穿上袜子走路一多,腿脚肿胀如初。冬天天气寒冷时腿脚肿得还好一些,但天气一回暖腿脚肿胀立马加重,天气越热腿肿得越厉害,并且伴有心慌、胸闷。
诊视:小洁两腿肿如粗柱,脚肿得像发起的馒头,按之,下腹部近腹股沟处左、右各有一硬结,左侧稍大如花生米,右侧似黄豆大小,压痛明显,左侧痛甚。肿胀程度:脚踝左侧周长29cm,右侧周长28cm;小腿承山穴处左侧周长27cm,右侧26cm;脚面两侧周长均为26cm,肿胀的地方有广泛压痛。
首次治疗:①刺血:选三阴交、阴陵泉、八邪、解溪。刺破诸穴附近的小静脉血管,出血量总计约100mL。②针灸(针柄灸)丰隆、阳陵泉、漏谷、太溪、太冲、足三里等穴,针灸1日1次,刺血半月1次。刺血1次,针灸7次(1个疗程)后,小洁的粗腿慢慢变细。
二次刺血:选择腹股沟处淋巴硬结处围刺加拔火罐。继续按上穴针灸。3个疗程后,再测双脚周长:双脚踝已由原来的29cm、28cm消肿至25cm,左右脚面肿胀全消。左腹股沟淋巴硬结已缩小至绿豆大小,右腹股沟淋巴硬结完全消失。小洁走路正常了,走远路也不会感到吃力,腿脚也不肿胀了。小洁开心极了,并且悄悄地告诉我:“我以后高中毕业了想报考中医院校,也要当一名像您这样的医生,能够治疗别人治不好的疑难病。”
中医辨证分型
1.火毒入络:患肢红丝较细,全身症状较轻。治则:清热泻火,解毒通络。
2.火毒入营:患肢红丝明显,迅速向近端蔓延,伴全身寒战、高热、头痛不适、烦躁口渴。苔黄腻,脉洪数。治则:清热解毒,清营凉血。
治疗
1.主穴:三阴交、阴陵泉、八邪、解溪。
2.配穴:太冲(火毒入络);丘墟(火毒入营)。
3.刺法:每次选主穴2个,配穴1个。腹股沟处淋巴结围刺;辅助针刺:丰隆、足三里、阳陵泉、太溪穴,隔日1次。
笔者按
临床上选用刺血、针灸方法治疗淋巴管炎或淋巴管结肿大,的确是一种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知道,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是紧密相连的,刺出一定量的静脉瘀血,可以使腔静脉压力大大降低,使淋巴液回流加快,增加了淋巴细胞的滤过作用,使淋巴窦里的巨噬细胞将淋巴液中的细菌、病毒、异物颗粒、刺激性残留物等吞噬清除,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控制炎症的发展。根据这个道理,通过刺血,放出肿胀肢体里瘀滞的血液,使患肢消炎、消肿,皮肤组织恢复到正常状态后,再配合针灸、拔罐,更增加了消炎止痛、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