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即面部一侧抽搐(个别患者出现双侧痉挛),精神越紧张、越激动,痉挛越严重。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之后范围逐步扩大,多在数月后依次波及面部其他肌肉、口角直至颈阔肌。发作前多无先兆,发作时表现为肌肉快速频繁地抽动,每次发作数秒至数分钟,间歇期则一切如常人。面部的自主运动、咀嚼、瞬目或随意的表情动作可诱发面肌痉挛发作,并可因情绪激动、紧张、劳累或阅读时间过长等因素而加重,休息充足或情绪稳定时症状减轻。面肌痉挛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可能为面神经从脑干的发出部位受到椎-基底动脉系统异常走形血管的压迫而发生脱髓鞘病变,传入与传出神经纤维之间冲动发生短路,导致发生面部抽搐症状。另外,血管压迫造成面神经运动核兴奋性异常升高亦可能是面肌痉挛的一个病因。面肌痉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面肌痉挛;一种是继发性面肌痉挛,即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两种类型可以从症状上区分出来,原发性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面瘫后遗症产生的面肌痉挛,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时产生。
目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包括药物、射频温控热凝疗法、手术等治疗方法。
病案:面肌抽动,让他形象受损
一天上午,我院的一位医生介绍了一位音乐教授给我认识,这位教授患了面肌痉挛,久治不愈,希望我给他治疗一下。她告诉我:陈教授是省里的一级音乐指挥,家庭也十分幸福美满。可人生总有不如意的事情。这不,不知为何他突然患上了面部肌肉痉挛症。这种病不影响饮食睡眠,也不影响工作,但它带给人的痛苦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因为只要一紧张、一激动,或是和人交谈、面对镜头,他脸上的肌肉就会不停地抽动,甚至面部扭曲到说不出话来!
陈教授是音乐指挥,经常要面对观众和摄像头,面部抽动让他形象受损。北京的知名专家看得不少,中西药物也服用一大堆,就是没有明显的效果,陈教授痛苦极了,暂停了一切工作。
陈教授来到我的诊室,果真如描述的一样,他半张脸的肌肉就像通了电一样快速地抽动,瞬间正常的脸就变得扭曲了。
他快速地捂住脸对我说:“王大夫,你能治好我的脸吗?你都不知道我多痛苦,不能和其他人正面交谈,平时和人说话只能背对着人家,只要面对面,这脸上的肌肉就像中了邪一样地不停地抽动。唉!我怎么会得这种病呢?”他无奈而又郁闷地低头叹气。
“你不要太痛苦。人吃五谷杂粮如何不生病,有病不可怕,要有信心好好治疗,总会找到理想的治疗方法。”
就这样,我使出浑身解数,把各种针技一一用上,首先选择患侧面部的翳风、风池、太阳穴点刺,总出血量约80mL,后每穴嘱其艾灸30min,1日2次。二次治疗选用患侧的四白、鱼腰、下关、合谷穴针柄灸治之。半月后辅助维生素B12穴位注射疗法,隔日穴位注射1次,每次选择4个穴位,每个穴位注射0.125mg。两个疗程下来,陈教授脸部抽动的频率和幅度都小多了,和别人交谈时也无须用手捂脸,他高兴极了。
经过我的几次治疗,陈教授的面肌痉挛完全好起来了。他对我说:“自从病慢慢好了,我的心情也变得轻松了,不再像以前总是胡思乱想。”我笑着说:“生病了就好好治疗,就像生活中遇到困难正确面对就好了,胡思乱想是没用的。”他连连点头。
中医辨证分型
1.风寒阻络:面肌抽搐,伴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治则:疏风通络,活血止痉。
2.肝阳上扰:面肌抽搐,紧张或情绪波动可使症状加重,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治则:平肝熄风,通络止痉。
3.血虚风动:面肌抽搐,面色无华,失眠健忘,心悸怔忡,唇甲色淡,舌淡苔薄。治则:养血育阴,熄风止痉。
治疗
1.主穴:翳风、太阳、大椎、风池。
2.配穴:合谷(风寒阻络);太冲(肝阳上扰);足三里(血虚风动)。
3.刺法:每次选主穴2个、配穴1个。风寒者加灸翳风、大椎、风池、足三里穴,每日1次,每穴灸15min。
笔者按
医生治好了患者的病并不奇怪,因为治病是医生的职责。对于面肌痉挛这个病,自从将陈教授治愈后,来找我治疗此病的患者也有很多,但不管我用什么办法治疗,也只能治到好转,无法达到完全治愈。由此可见,“同病异治,辨证为纲”的重要性,我仍在不断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