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致病菌经由乳头上行到乳腺小叶处繁殖扩散,导致乳腺管发炎,引起乳腺脓肿。此病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妇女,尤其是初产妇更为多见。因产后3~4周最为常见,故又称“产褥期乳腺炎”,起病时常有高热、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患侧乳房体积增大,局部变硬,皮肤发红,有压痛及搏动性疼痛。中医称之为“乳痈”,认为此病多因乳头破裂、风邪外袭或乳汁淤积、乳络阻滞、郁久化热而成。如果短期内乳房局部变软,说明已有脓肿形成,需要切开引流。
病案:她不幸患上了乳腺炎
小杨,女,35岁,在一家外企做文秘工作,由于忙于工作,直到35岁才结婚生子。剖腹产后由于腹部紧张、伤口疼痛,每次给宝宝喂奶的时间都很短。20d后,小杨感到右侧乳房胀痛,按压发现有包块,经简单药物治疗后,红肿未见好转。住院检查显示:WBC18.4×109/L,N0.947,L0.244,西医给予青霉素、氨苄西林静脉滴注,内服解毒、散瘀、清热的中药,效果不明显,医生决定切开患处排脓,但小杨坚决不愿意在乳房上留下一条难看的疤痕,所以经人介绍前来接受刺血疗法治疗。
经查,小杨体温37.2℃,HR89次/分,心肺(--);右乳房体积增大,靠近膻中穴处的皮肤红肿,触痛(++),按之可触及15cm×10cm的肿块,质地中。治疗选穴:取右侧曲泽穴附近的静脉点刺出血,再用12号一次性注射针头,快速直刺脓肿最软处2cm深,针退脓出,用手轻轻挤压,排出黏稠黄色脓液,再用火罐吸拔,又排出约25mL的脓液,治疗后患者觉肿胀感减轻。嘱其回去后用清艾条艾熏患处,上、下午各熏1次,每次30min。3d后二诊:右乳房红肿已消退,摸之仍有轻微波动感,再予刺之,拔出少量血水。因乳房上按之有一小硬结,再取右侧肩井穴刺之,并嘱其继续艾熏。一周后复诊:硬结变软,再刺膻中穴。经过3次刺血治疗,小杨的右乳房恢复正常,可以正常喂奶。她高兴地说:“因为自己的坚持,也因为中医刺血疗法的神奇,不但免去了手术的痛苦,还保住了乳房的完整。”
中医辨证分型
1.肝郁胃热(初期):发热、恶寒,乳房胀痛肿硬,乳汁不通,口干苦,时有呕逆,纳食不香,倦怠,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治则: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2.热毒壅滞(成脓期):肿块增大,疼痛加重,乳房胀满,皮色焮红,壮热不退,时有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如乳房局部触摸有波动感,为脓已形成。治则: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3.气血两虚(溃脓期):破溃脓出,肿消痛减,热势渐退,疲乏无力,时有低热,食欲不振,舌胖偏淡,苔白或少苔,脉细数。如脓出不畅,肿痛不减,热势不退,仍以成脓期治法治之。治则:益气和营,驱除余邪。
治疗
1.主穴:曲泽、乳房硬结或脓肿处的阿是穴。
2.配穴:膻中、肩井。
3.刺法:先刺患侧的曲泽穴,再选择乳房硬结或脓肿处的阿是穴,刺出瘀血或脓液,加拔火罐。
笔者按
急性乳腺炎西医多采用抗感染、局部热敷治疗,脓肿形成后主张及时切开引流。而采用刺血疗法治疗此病,早期患者多刺血1~2次即愈。辅助艾灸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之效。脓液形成时,点刺局部直接排脓,加拔火罐,吸出残留脓血,效果更佳。中医刺血治疗此证,不仅免除患者手术痛苦,也不会留下疤痕和其他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