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口腔溃疡

(六)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中医又称为“口疮”,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浅表性溃疡,可为米粒至黄豆大小,圆形或卵圆形的溃疡面,周围充血,进食刺激性食物会引发疼痛,一般1~2周可以自愈。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病程长,反复发作,对患者身心危害较大。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反复出现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局部灼热疼痛。

口腔溃疡的诱因可能是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但系统性疾病、遗传、免疫及微生物在口腔溃疡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也会起重要作用。口腔溃疡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的身体素质有关,因此要想完全避免其发生可能性不大,但如果尽量避免诱发因素,则可降低其发生率。

病案:恼人的口腔溃疡

尚某某,男,30岁,高中老师。主诉患有口腔溃疡2年,一开始以为是吃东西上火,用点消炎药就好了,可是非但没好还越来越严重,到医院一查原来是重度口腔溃疡,常年复发,且一发就是好几个溃疡点,喝水、说话都很困难,医生开了点清热祛火药,但是不怎么有效。也曾服用过抗生素、去医院输液等,当时的消炎效果非常好,但是治标不治本,容易复发。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把溃疡处切下来化验),但因尚某某害怕手术,遂拒绝。

查体:患者舌尖、舌边、两颊部共有溃疡灶五六个,溃疡表面覆盖黄苔,中间基底部凹陷,四周隆起,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弦滑。

追问病史:平时常伴有口苦口臭,心烦燥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中医辨证属心脾热盛,肌腐生疮。治宜清热泻火,生肌疗疮。

治疗:①先让患者用0.9%的生理盐水漱口,以清洁口腔;②持刺血针对准溃疡面(阿是穴),散点法刺之,深度0.2~0.3cm,刺后稍加挤压,使之出血数滴;③刺血完毕,再用生理盐水漱口,嘱其流质饮食1天。

1周后二诊,口腔内的溃疡面均已缩小,黄苔退去,溃疡面开始泛红。二诊治疗刺四缝穴,挤出数滴黄白色黏液。三诊时刺金津玉液处充盈的静脉血管,使之出血5mL左右。

经过3次刺血治疗,尚老师2年的口腔溃疡痊愈。追访半年,没有复发。

中医辨证分型

1.心火上炎:舌体或口颊溃疡,灼热疼痛,表面多黄白色分泌物,可伴有心烦、尿短赤或灼热感,舌尖红赤,苔黄,脉滑数。治则:清心降火,凉血利尿。

2.脾胃伏火:溃疡以两颊及唇为主,灼热疼痛,口渴不欲饮,伴口臭、口干、口苦、便秘、脘痞胸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泻火,凉血通便。

3.肝经郁热:口疮位于舌侧边缘,女性常随月经周期而复发加重,伴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口酸,舌苔黄,脉弦数。治则:清肝泻火,理气凉血解郁。

4.阴虚火旺:溃疡色鲜红,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疼痛昼轻夜重,伴咽干口苦、手足心热、腰膝疼痛、遗精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滋阴清热。

5.气血两虚: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色淡红,神疲乏力,劳累易诱发,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手足畏寒怕冷,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脉细弱。治则:气血双补。

治疗

1.主穴:阿是穴。

2.配穴:劳宫、心俞(心火上炎);四缝、脾俞(脾胃伏火);太冲、肝俞(肝经郁热);复溜、肾俞(阴虚火旺);膈俞、足三里(气血两虚)。

3.刺法:①0.9%的生理盐水漱口,清洁口腔;②持刺血针对准溃疡面(阿是穴),散刺,深度0.2~0.3cm,刺后稍加挤压,使之出血数滴;③刺血完毕,再用生理盐水漱口。

笔者按

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口疮”“口糜”的范畴。口疮虽生于口,但与内脏有密切关系。中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齿龈属胃与大肠,任脉、督脉均上络口腔唇舌,表明口疮的发生与“五脏”关系密切。

我们选用金津玉液穴刺之,因其位于舌系带两侧的静脉上,舌为心之苗,刺之可以泄心火之热;刺四缝穴有健脾消食,去湿热和胃的功效。溃疡面局部点刺,直接刺激溃疡点,挤出瘀血,促使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