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质增生
跟骨骨质增生俗称“跟骨骨刺”,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多数人因脚后跟长骨刺,引起滑囊周围无菌性炎症。由于牵拉骨膜上的足底筋膜,跟骨下骨刺在早期形成阶段可引起疼痛,此时骨刺很小,甚至X线摄片检查也不能发现。随着骨刺增大,疼痛常消失,这或许与足部的适应性变化有关,此时X线摄片上可见典型的骨刺,但却没有症状。经过一段无症状期以后,由于局部外伤,骨刺可自发地产生疼痛。
长了骨刺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开刀才能治好脚痛,只要防止骨刺周围的滑囊发炎便能防止脚痛。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中医亦可用针刀、中药、针灸、按摩、偏方等方法治疗。
骨刺属中医的“痹证”范畴,亦称“骨痹”。中医认为本病与外伤、劳损、瘀血阻络、感受风寒湿邪、痰湿内阻、肝肾亏虚、骨质增生等病因有关。
病案十五:跟骨骨刺的刺血治疗
陈某,男,53岁,工人。2013年6月3日就诊,诉:右侧足跟痛5月余,早晨起床站立时疼痛较重,起床下地第一步痛不可忍。平时时轻时重,走路时脚跟不敢着地,有石硌、针刺的感觉,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过久小腿发胀麻木,疼痛加重。去医院拍片,显示脚跟部有突出骨刺。医生诊断为右跟骨骨质增生,予以穴位封闭、中药外敷、理疗等方法治疗,效果不显。
检查:右足跟内侧压痛(++),局部略肿,骨结节处有压痛。X线摄片示:右足跟骨结节处有0.2~0.5cm大小鸡嘴样增生。
刺血治疗:选仆参、水泉、悬钟穴以及申脉穴附近充盈的静脉血管,常规消毒,直接刺破血管,放出紫黑色的瘀血,至出血自行停止即可。刺血完毕,嘱其艾熏患处30min,每日1次。
5天后二诊:自诉脚后跟疼痛减轻,可以着地,但行走时间稍长仍感脚后跟底部疼痛。再选申脉、太冲穴,脚跟上一寸压痛敏感处刺之,出紫黑色瘀血5mL,嘱其继续艾熏。1周后三诊:自诉脚后跟疼痛大有好转,走路远一点疼痛也不明显,小腿不再麻木发胀。改为针刺治疗,隔天1次。治疗1周,足跟痛症状消失。
中医辨证分型
1.寒湿阻滞:足跟冷痛,遇阴雨天疼痛加重,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治则:散寒除湿,通痹止痛。
2.瘀血阻滞:足跟刺痛、拒按,入夜尤甚,活动受限,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涩。治则:活血通痹。
3.肝肾亏虚:足跟疼痛,喜按喜揉,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则: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治疗
1.主穴:仆参、太溪、申脉。
2.配穴:三阴交、足三里(寒凝阻滞);太冲、太溪(肝肾亏虚);悬钟、水泉(瘀血阻滞)。
刺法:刺主穴2个,配穴2个。
笔者按
跟骨骨质增生是一种常见病。目前临床上更多地将其称为“跖腱膜炎”。跖腱膜炎,临床表现为足跟压痛、脚底疼痛,早晨重、下午轻。治疗方法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前者有红外线照射、热敷理疗、针灸推拿、按摩、局部封闭、神经阻滞、牵引、口服中药等治疗方法。手术虽可切除骨刺,但仅限于极少数压迫神经、血管的骨刺,造成严重功能障碍,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骨刺,因为手术本身也是一种创伤,对一些患者会造成无菌性炎症,甚至可能刺激骨质增生得更快,且手术后有高达40%的患者在15年之后会复发。所以,手术切除并不一定能彻底根治骨刺。
采用刺血疗法治疗此病,主要是调节足跟部的气血循环状态,改善局部经络瘀滞,使足跟血行通畅,疼痛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