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咽炎

(一)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主要是以咽喉干燥不适、发痒、灼热、微痛、异物感、紧缩感为主要症状的慢性疾病。咽部多呈暗红色,有颗粒状淋巴滤泡增生,为喉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慢性咽炎病变部位特殊,病因复杂,症状顽固,临床治疗颇为困难,往往缠绵难愈,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慢性咽炎是咽黏膜的黏膜下淋巴组织弥漫性炎症,可分为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中医称之为“喉痹”。《内经·阴阳别论》中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痹”者,“闭”也。由于内外邪毒积聚,导致经脉痹阻不通所致。

慢性喉痹以阴虚为多,喉应天气,为肺之系,喉部的病变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喉有赖于肺的滋润和濡养,若肺阴不足,咽喉失去肺阴的滋养则喉痹乃生,出现咽干、咽部灼热感;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或虚火上炎,灼伤肺津,则阴虚更甚,对咽喉更为不利;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肺阴更虚,无以濡养咽喉。阴虚喉痹,以咽部干燥、微痛、微热为主,治以养阴利咽为主。

病案:慢性咽炎的困扰

李某,女,40岁,教师。主诉2年前的一次感冒后,因自己是毕业班的班主任,事务缠身,顾不上休息,一直坚持教学,直至咽部充血、声音嘶哑。后经治疗感冒症状消失,但咽部反复发炎。平常说话稍微多一些,就会感到咽部发痒、干燥不适、发不出声音,被医院诊为滤泡性慢性咽炎。虽口服中西药数种,但咽部仍然不适,有摩擦感,严重影响工作。她上网查询得知刺血可以治疗此病,趁来合肥出差的机会,遂前来我科就诊。

检查:咽部黏膜呈慢性充血,色暗红,咽后壁可见簇集的增生性淋巴滤泡,舌苔薄,脉弦细。颈部风池、大椎、肩井穴位压痛非常明显。颈椎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钩椎关节增生。诊为:①慢性滤泡性咽炎;②颈椎病。

治疗:刺大椎、风池、人迎穴出血。

半个月后二诊,症状大有改善,说话多声音也不会嘶哑,但咽部仍有不适感。治疗:刺太阳、照海穴。再取带有12号一次性注射针头的注射器,在咽后壁充血部位左右各刺3~5针,每针刺之出血3~5滴。1个月后三诊,自诉咽部摩擦感消失,但还是常感干燥。治疗:足三里、肩井穴,配以滋阴养血膏,养阴润燥。两个月后再次来合肥,告知服用滋阴养血膏半个月后,食欲大增,咽部不再干燥,只是熬夜后还是觉得咽部发痒。再刺人迎、肺俞,经以上治疗,困扰患者2年多的慢性咽炎被治愈了,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中医辨证分型

1.阴虚肺燥型:咽喉干疼、灼热,干咳少痰,口干不欲多饮,午后及黄昏时症状明显。咽部充血呈暗红色,黏膜干燥,或有淋巴滤泡增生。舌红,苔薄,脉细数。治则:滋阴清热,清利咽窍。

2.痰热蕴结型:咽喉不适,受凉、疲劳后症状加重。咳嗽痰稠,口渴喜饮。咽黏膜充血呈深红色,肥厚,有黄白色分泌物附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养阴清热,化痰活血,舒利咽窍。

3.肺脾气虚型:咽喉不适但不欲饮,咳嗽有痰易咳,平时畏寒易感冒,神疲乏力,语声低微,大便溏薄,舌苔白润,脉细弱。治则:补肺健脾,益气固表。

治疗

1.主穴:大椎、风池、太阳、人迎。

2.配穴:照海(阴虚肺燥);丰隆(痰热蕴结);足三里(肺脾气虚)。

3.刺法:每次取主穴2个,配穴1个;如果咽部充血较甚,可以刺咽后壁充血部位的左右阿是穴,刺后禁食半天。

笔者按

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我总结出教师、会计、IT工作者,若患有慢性咽炎,多与其自身的颈椎病有关。因“城门失火,殃之池鱼”,颈部和咽部是邻居,一方出问题,往往会影响到另一方。所以治疗千万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慢性咽炎不能只关注咽部,还应想到与之相关的脏器,否则疗效欠佳。该患者身为毕业班的带教班主任,工作压力大,加之长期熬夜,导致阴虚火旺,灼蒸咽部,使咽喉干燥发痒。治疗应以祛瘀消炎、滋阴祛火为原则,还应辨证审因、治病求本、标本兼治,如此,方能获得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