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闭塞性脉管炎
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又名特发性坏疽,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血管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局部的皮肤颜色和温度改变、间歇性跛行、静止性疼痛,严重者可并发溃疡、坏疽,青壮年男性最易罹患此病。现代医学对脉管炎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无统一认识。一般认为,多与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及自身免疫反应等密切相关,吸烟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诱发因素。此外,寒冷、潮湿、感染、创伤等都可以成为潜在的诱因。血管闭塞性脉管炎在中医学中属于“脱疽”范畴,又称为“脱痈”“十指冷落”。由于该病病程长且若不及时治疗,病变逐渐加重,可导致溃疡或坏疽,致残率较高。
病案:久治不愈的脚趾
李某,庐江人,是一位65岁的孤寡老人。因为家里太穷,独自一人过了大半辈子。3年前走路时出现左脚疼痛,走路时间久了就会感觉左腿发沉、腿肚酸胀。后来他发现左脚的皮肤慢慢发紫、变凉,间歇性跛行并伴有十分明显的疼痛。随后左中趾出现溃烂、流脓,在当地医院久治不能收口。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查诊断为血管闭塞性脉管炎。行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截掉已经溃烂坏死的左足第二趾,但疼痛依然未见缓解。
看着老人每天满面痛苦的样子,村干部把他领至我院下乡医疗队里我的诊室。
“王医生,这样的病你能够医治吗?”村干部问。
“让我先看看再说吧!”
老人被扶上诊疗床,我翻阅了他的病历,查看了他的左脚:左脚面皮肤暗紫发黑,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左脚中趾术后切口依然溃烂,有少许脓性分泌物。老人面色黄黑消瘦,脉沉细,苔白腻。辨证:阴寒凝滞,血瘀阻络。治则:温经散寒,祛瘀活血。治疗:首选左委中、内庭、解溪穴刺之,放出瘀滞的黑血10mL。辅助艾烟熏灸,1日2次,每次40min。一周后观察患处:溃烂处未见脓性分泌物,伤口颜色转红,疼痛感减轻。再刺冲阳、太冲、足三里穴,继续艾烟熏灸,1日2次。10d后,老人左脚的皮肤慢慢由暗紫色转为红色,溃烂的伤口渐渐缩小、干燥。三诊刺丰隆、八邪穴出血。经过3次刺血,针灸15次,老人的烂脚基本痊愈,也不再疼痛。老人开心极了,特地亲自蒸了一笼包子送到我们医疗队,开心地说:“王医生治好了我的病,我没有什么可以感谢的,只能亲自做一些包子送给大家吃,以表谢意!”
中医辨证分型
1.血瘀阻络:患肢固定持续性疼痛,静止疼痛明显。皮肤色紫红或青紫,肉萎毛枯,舌质红绛成紫暗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沉细涩。治则:活血化瘀。
2.热毒伤络:患肢发生溃疡或坏疽,继发严重感染后,红紫痛剧,肿势散漫,脓液恶臭,高热寒战,烦躁,大便干、小便赤,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滑洪大或弦细数。治则:清热解毒。
3.阴寒凝滞:患肢麻木疼痛,局部皮肤苍白,触之冰冷,遇冷加重,得温则减,创面色白或暗红,经久不愈。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迟。治则:温经散寒。
治疗
1.主穴:腰阳关、委中、解溪、内庭。
2.配穴:丘虚、三阴交(热毒伤络);太冲、足三里(阴寒凝滞);八邪、丰隆(血瘀阻络)。
3.刺法:主穴2个,配穴2个,再选择患者局部静脉显现的血管刺之。
笔者按
血管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慢性闭塞性炎性病变,属于中医学“血瘀证”和“脱疽”范畴。西医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种:①非手术疗法:药物疗法,中医中药,血管扩张剂,去纤维蛋白治疗等。②手术疗法:胸或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肾上腺切除术;动脉血栓内膜剥除术。
刺血疗法治疗此证,既无须用药,也无须手术,成本低,见效快。它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侧支循环形成,改变患者血管状态,从而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改善和恢复。同时也证实了中医以通为用治疗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