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蜂窝织炎

(十七)急性蜂窝织炎

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其特点是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炎症可由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后感染引起,亦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直接扩散经淋巴、血流传播而发生。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为厌氧菌、大肠杆菌等,也可以是多种致病菌的混合感染。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偶见革兰阴性菌引起的蜂窝织炎。

本病好发于颈项部、下肢、足部、外阴及肛周等处。患处一般呈弥漫性红肿、边界不清,其上可见水疱,中央炎症明显,局部有疼痛及压痛感,可出现波动、破溃、排脓,亦可不破、吸收、消退。发生于指(趾)称为“瘭疽”。慢性蜂窝织炎致皮肤局部变硬、萎缩时称为“硬化性蜂窝织炎”,常伴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病案:可怕的砍头疽

64岁的张大爷,1个月前颈项部生出好几个小红点,后联结成一肿块,红肿坚硬、剧痛,口服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后改用中药外敷,效果还是不好。随后肿块溃烂,创面有数个脓头,同时伴有畏寒、头痛、纳差、睡眠差、肢体萎软等症状。去当地医院输液抗感染治疗后,不再发热,头痛减轻,但颈项后的脓头并未收口,且越烂越大。有邻居告诉他:“老张呀,不能掉以轻心呀,你这是得了‘砍头疽’呀!要赶紧治,不然颈子都能烂掉!”张大爷吓坏了,四处打听哪里能够治好他的烂脖子。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在朋友的引荐下他来到我们科。查体:患者面色萎黄,精神差,唇燥口干,项部肌肉红肿僵硬,皮肤紫暗,创面呈蜂窝状,面积约在2cm×3cm范围,脓液稀薄带血水,脓液培养示:绿脓杆菌生长。

治疗:常规清创,去除腐烂组织;大椎、风池穴刺血;创面采用散刺数针,加拔火罐,拔出脓血20mL;辅助艾烟熏1h后用消毒纱布覆盖。第二天一大早,张大爷就来到诊室外面等候,看见我后高兴地说:“王大夫,你的技术太好了,才治疗1次,我脖子的疼痛就好多了,今早起来一摸,肿也消了不少。”第二次治疗:再散刺创面加拔罐,脓血大减,刺委中穴;配合针刺肩井、风府、肺俞穴,继续艾熏。总共刺血4次,针灸2周,张大爷的“砍头疽”终于治好了。

中医辨证分型

1.热毒炽盛:肿块色红灼热,根脚收束,上有粟粒样脓头,疮面腐烂,脓液黄稠,发热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则:清热利湿,和营托毒。

2.阴虚火炽:疮形平塌,根脚散漫,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全身高热,烦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治则:滋阴生津,清热解毒。

3.气虚毒滞:肿势平塌,化脓迟缓,皮色赤暗不泽,脓水稀少,腐肉难脱,疮口成空壳,伴畏寒、高热、精神萎靡,面色少华,口渴喜饮,小便频数,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数无力。治则:扶正托毒。

治疗

1.主穴:阿是穴。

2.配穴:颈项部选风池、大椎;背部选曲泽、委中。

3.刺法:选主穴阿是穴,配穴按发病部位选穴,主要选择经络所行部位显见的静脉血管。

笔者按

“脑疽”又称“脑后发”,民间俗称“砍头疽”(在旧社会,劳苦大众得了此病,因为无钱治疗,任其溃烂,据记载最终能致脖颈溃烂而亡,其实是毒邪内陷,引起败血症导致死亡)。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感受风火湿毒,蕴于肌腠,阻滞经络,气血凝滞所致,也可由局部疮疖等毒邪扩散而继发。该患者感染的是铜绿假单胞菌(原称绿脓杆菌),这种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为土壤中存在的最常见的细菌之一。水、空气、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和肠道等都有该菌存在。由于该患者滥用广谱抗生素,而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能快速产生耐药性,因而治疗效果不显。刺血治之,既有祛腐生新,又有促进组织细胞再生和修复的功能;针刺既能消炎止痛,又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艾烟熏灸,可以杀灭多种细菌,尤其是对耐药性极强的铜绿假单胞菌,艾烟熏灸1h,就能将其杀灭(临床上我们做过艾烟的抑菌实验)。三法合用,虽称不上一绝,但的确值得同道们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