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皮肤苔藓化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该病为常见皮肤病,多见于成年人。目前认为精神因素、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紊乱、体内慢性病灶感染、局部刺激等均可成为致病因素。
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部两侧、项部、肘窝、腘窝、骶尾部、腕部和踝部,亦见于腰背部、眼睑、四肢及外阴等部位。皮损仅限于一处或几处的被称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若皮损分布广泛,甚至泛发于全身者,则称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自觉症状为阵发性剧痒,夜晚尤甚,影响睡眠。搔抓后可有血痕及血痂,严重者可继发毛囊炎及淋巴结炎。
病案:神经性皮炎者的烦恼
吴女士,38岁,是某百货公司的营业员。于2年前发现自己的颈部和腰骶部皮肤出现两块点状红色丘疹,搔抓后丘疹逐渐融合成片,皮疹变得干燥肥厚,阵发性剧痒,入夜、情绪波动时瘙痒尤剧。经医院皮肤科诊断为神经性皮炎。予以抗组胺类药物、钙剂等对症治疗,并辅以复合维生素B内服,治疗数月效果不显。后又找中医开了30服中药,中药吃完还是未见好转。这之后她又陆陆续续服用了很多验方,涂抹了多种膏药,病情时轻时重,症状反反复复。两年后,她才听说刺血可以治疗皮肤病,最后她找到了我们科。
初诊查体:颈项部的大椎穴处有一约5cm×3cm大小、腰骶部有一约8cm×6cm大小的皮损,局部皮肤粗糙肥厚,形状不规则,皮纹加深、皮嵴隆起,皮损变为暗褐色,干燥、有细碎脱屑,斑片样皮损边界清楚。
主诉:时常感到心烦易怒,精神抑郁,伴有失眠多梦,眩晕,心悸,口苦咽干。经查患者舌边尖红,舌苔薄白,脉弦滑。中医辨证:属肝郁不舒,郁久化火。治疗原则:疏肝解郁,泻火止痒。治疗:选阿是穴、委中、八醪穴刺之加拔火罐,拔出黑紫色瘀血约50mL。刺血完毕,嘱其回去后每天艾灸患处一次,每次40min。
两周后二诊:皮损粗糙和增厚均有改善,瘙痒的症状也减轻许多。治疗:刺肝俞、太冲穴,出瘀血30mL。1个月后复诊:瘙痒症状基本消失,皮损处已无脱屑,皮肤颜色基本正常,厚皮处已变软。三诊巩固治疗:刺曲池、大椎、八醪穴,出瘀血20mL。5个月后随访,皮肤瘙痒消失,皮肤外观颜色恢复正常。未再复发。
中医辨证分型
1.风湿热邪蕴阻:皮损呈淡褐色片状,粗糙肥厚,剧痒时作,夜间尤甚。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治则:祛风利湿,清热止痒。
2.肝郁化火:皮疹色红,伴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眩晕、心悸、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脉弦数。治则:疏肝解郁,泻火理气。
3.血虚风燥:皮损色淡或灰白,状如枯木,肥厚粗糙似牛皮,心悸怔忡,健忘,女子月经不调,舌淡,苔薄,脉沉细。治则:养血润燥,熄风止痒。
治疗
1.主穴:阿是穴、委中、曲池、八醪。
2.配穴:尺泽(风湿蕴阻);肝俞(肝郁化火);足三里(血虚风燥)。
3.刺法:每次选主穴2个,辨证配穴1个,刺之。
笔者按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郁闷不舒、心火上炎,以致气血运行失调,凝滞于皮肤,日久耗血伤阴,血虚化燥生风,或因脾蕴湿热,复感风邪,肝郁化火,蕴阻于肌肤而发病。
刺血选用阿是穴刺之,意在清局部血中之热;刺委中穴,是因此穴为足太阳膀胱经郄穴,善治一切血分病证。本穴与曲池穴相配,善治全身皮肤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