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小腿丹毒

(七)小腿丹毒

丹毒俗称“流火”,是由A族B型链球菌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产生的一种急性炎症,常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局限性红肿热痛,好发于颜面及下肢。发病前常有活动期足癣,鼻、口腔内感染病灶及皮肤外伤史,皮损出现前常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婴儿有时可发生惊厥,潜伏期一般为2~5d。

皮疹初起为红肿发硬的斑片,后迅速向周围蔓延成为大片猩红色斑状损害,表面紧张、灼热、有光泽,稍微凸起,边界清楚,之后皮损向外扩延,中央红色消退为棕黄色并有轻微脱屑,触痛明显。皮损部出现含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的水疱或大疱时称为水疱或大疱性丹毒。症状极严重时患部可迅速发生坏疽成为坏疽性丹毒。此情况多见于新生儿,多由脐部或生殖器部开始,后迅速扩延,病情凶险,易引起败血症和腹膜炎,严重者可致死亡。

损害也可向他处蔓延(游走性丹毒)或在原发损害部位屡次发生(复发性丹毒)。多次复发者称慢性复发性丹毒,局部往往继发淋巴性水肿。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多见于小腿、颜面、前臂、手足及婴儿腹部,其他部位也可发生。局部淋巴肿大。全年均可发病,但常见于春、秋两季。

病案:高热后引发的小腿丹毒

孔某某,女,38岁,中学教师。主诉:寒战,高热,伴头痛,恶心。1d后,突然发现右腿下肢下1/3处出现手掌大红斑,焮热肿胀,状如涂丹,疼痛。曾有类似病史3次,均经治疗而愈。

初诊:身热头痛,体温39.2℃,烦渴多饮,恶心、呕吐,便秘、溲赤,舌绛、苔黄,脉滑数。局部皮肤焮红如丹,压之褪色,放手后即恢复原状,红斑与正常皮肤分界明显。

诊断:小腿丹毒;中医辨证:热毒炽热;治疗原则:泻热凉血解毒。

治疗:①阿是穴(患处局部)采用散刺方法,快速点刺数针,加拔火罐,拔出黑紫色瘀血20mL左右;②抽取0.9%生理盐水,注入足三里、太冲、三阴交,每穴0.3mL;③艾烟熏灸患处40min。

次日复诊:经昨日治疗一次后,患肢疼痛和肿胀都大大减轻,身热转平,无恶心呕吐,但仍有头痛。治疗:刺双侧太阳穴,出暗红色瘀血10mL。继续穴位注射生理盐水和艾烟熏灸。1周后三诊:患处疼痛消失,红肿大减。治疗:刺三阴交、太冲穴。停止在穴位注射生理盐水,继续艾烟熏灸。前后治疗10次,诸症消失,红肿消退,已无头痛,神态正常,病愈。

中医辨证分型

1.风热毒蕴证:多见于头面、耳项、臂膊等处,灼红,伴口渴欲饮,大便干燥,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治则:清热解毒,凉血疏风。

2.湿热下注证:常发于下肢腿股、足背等处,红肿灼热,向上蔓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行走困难,伴纳差、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治疗

1.主穴:阿是穴。

2.配穴:太冲(湿热下注);大椎、曲池(风热毒蕴)。

3.治法:①选阿是穴和配穴刺血;②穴位注射:0.9%生理盐水,注入足三里、太冲、三阴交穴,每穴0.3mL;③艾烟熏灸患处,每日1次,每次40min。

笔者按

治疗丹毒采用刺血疗法有“实则泻其子”之意。选用在穴位注射生理盐水,可通过药液对穴位的刺激起到泻热解毒、扶正祛邪的功效。艾烟熏灸更是能够直接杀菌消炎,消肿。我们在临床上做过艾烟的抑菌实验,发现其杀菌功效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