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皮肤瘙痒症

(二)皮肤瘙痒症

皮肤瘙痒症是指临床上无原发损害、以瘙痒为主的感觉功能异常性皮肤病。由于搔抓可出现继发性皮肤损害,如抓痕、血痂等,依据皮肤瘙痒的范围或部位,可分为局限性和泛发性两类。

皮肤瘙痒症分为两类:①局限性皮痒症:瘙痒限于某一局部,也可同时数处被侵犯。多与局部因素有关,一般以外阴、肛门、头部、小腿、掌跖、外耳道等处多见。②泛发性皮痒症:常由一处开始,逐渐扩延,甚至可遍布全身,多见于老年人。除因老年皮肤萎缩干燥易于发生外,内脏癌肿、肝脏病、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均易伴发本症。

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剧烈瘙痒,瘙痒发作常有定时,一般以精神变化、入睡前、气温变化、饮酒及食辛辣食物最易引起。一经发作,常难以忍受,须强力搔抓,有时甚至借助器械搔抓,直至皮破血流,感觉疼痛,方可住手。

病案:他患上了难以忍受的皮肤瘙痒症

工商局的刘某,62岁,是单位的一名中层干部。他的妻子是职工医院的内科大夫,因患有颈椎病,曾来我科接受过刺血针灸治疗,效果非常理想。看见自己的丈夫成天为了皮肤瘙痒症到处求医,甚至连门口小广告介绍的方子都用过,但收效甚微。于是她就劝说丈夫来我科治疗。可刘某一听说要刺血,吓得半死,怎么也不愿意接受。就这样,刘某的皮肤瘙痒症一直延续了6年,直到去年刚入夏,他的皮肤瘙痒症越发厉害,浑身的皮肤都被指甲挠出了一道道血痕,夜里更是痒得钻心,无奈之下终于下决心前来接受刺血治疗。

主诉:全身皮肤瘙痒6年余,入夏发作,冬季减轻。瘙痒常由一处开始,逐渐扩延,直至遍布全身。每遇气温变化、饮酒或食用辛辣食物后最易引起瘙痒。服用过多种中西药物,外涂膏药,药蒸药熏,但都无法根治。

查体:刘某四肢的皮肤干燥发黄,后背、前胸及双下肢皮肤留有斑斑点点的搔抓血痕,指甲轻轻搔抓,干燥的皮屑就纷纷脱落。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沉细。

中医辨证:血虚风燥。

治疗原则: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治疗:首次治疗选用大椎、曲池、委中穴刺血,3个穴位共出血约50mL。嘱其每日艾熏大椎、命门、关元穴,每穴灸30min。

10d后二诊诉:全身瘙痒症状减轻,但只要一抓,瘙痒还是很厉害。治疗:选用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刺血,灸法同上。配以滋阴养血膏方以滋阴润燥,祛风止痒。

2周后三诊诉:全身瘙痒症状基本消失,偶尔因皮肤干燥挠挠,也不觉得太痒。停止刺血,改用针灸治疗1个疗程(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后,刘某的全身皮肤瘙痒症基本痊愈。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中医辨证分型

1.卫气不固,虚实夹杂:皮肤瘙痒,伴恶风、自汗,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则:益气祛风止痒。

2.肝郁脾虚:皮肤瘙痒难忍,搔抓不止,伴胸胁胀满窜痛,易怒易躁,纳呆,腹胀便溏,乏力,舌苔白,脉弦缓。治则:疏肝健脾止痒。

3.肝肾阴虚:皮肤瘙痒无尽,搔抓不止,伴耳鸣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瘦小,少苔,脉细数。治则:滋补肝肾止痒。

4.肾阳虚:泛发性皮肤瘙痒,无力搔抓,伴形寒肢冷、腰膝酸冷,五更泄泻,面色苍白,双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则:补益肾阳止痒。

治疗

1.主穴:大椎、曲池、委中。

2.配穴:大椎(卫气不固);太冲(肝郁脾虚);太溪(肝肾阴虚);足三里(肾阳虚)。

3.刺法:①主穴配合辨证取穴治之;②证属血虚风燥者,需艾灸关元。

笔者按

本病例属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其特点是冬夏易发(冬季皮痒症、夏季皮痒症),发于冬季者,春暖可愈;发于夏季者,入冬即轻。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多是由于激素水平生理性下降、皮肤老化萎缩、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功能减退使皮肤含水量减少、缺乏皮脂滋润、易受周围环境因素刺激诱发等所致。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的发病率比女性高,晚间瘙痒比白天严重。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变薄,表面有糠秕状的脱屑,长期搔抓,皮肤上会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苔藓样变,重者可发生皮肤感染。

西医多以药物外涂内服治之,收效甚微。刺血治疗疗效独特,尤其是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一定要配合服用滋阴润燥的膏方,方可彻底改善因气血虚燥而致的皮肤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