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头痛

(三)头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外感内伤均能引起头痛。但神经科所见头痛多属内伤,由肝郁肾亏、脾虚生痰、气血不足、气滞血瘀引起。中医认为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均由外感所致。

病案:越治越痛的偏头痛

她一进门就大吐苦水:“医生呀,我的偏头痛可是快要了我的命呀!我已经看过很多医院了,大到北京、上海,小到农村(偏方)!现在的医生怎么啦,为何连一个小小的偏头痛也治不好,只知道给我吃止痛片、活血片,除了吃药还是吃药。可吃来吃去,就是治不好我的偏头痛呀!”

我翻开病历看了一下,她叫雅玲,右侧偏头痛有3年了,病历上有的医生诊为“血管性偏头痛”,有的诊为“神经性偏头痛”。医生们都给她开了止痛药及各种维生素等神经营养药,有的医生也开了一些活血化瘀和滋补气血的中药。“吃了这些止痛药,头痛稍有减轻,但药效一过,疼痛会比之前更加厉害了。”她指着右侧的额头说,“一直都是这里痛,前两年只是隐隐的痛,后来就感到针刺样疼痛,再后来疼痛越发厉害了,就像血管要爆开一样的胀裂样疼痛。医生呀,你不知道,现在我的头痛更频繁了,经期会头痛,肚子饿了会头痛,就连和朋友们在一起聚餐喝一点红酒都会引起头痛。偏头痛频繁发作,简直让我崩溃了。它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最让我受不了的是,整宿整宿地睡不好觉,3片安眠药也只能让我睡三四个小时,睡眠严重不足,白天我就没有精神,工作大受影响,性格也变得抑郁了,常常会无缘无故大发脾气。别人都说我提前进入更年期了,可我才28岁呀!”

看着她喋喋不休地说了半天,好不容易等她停下了,我告诉她:“不要着急,我来给你检查一下。”我摸了一下她的脖颈,整个颈肌呈僵硬状,按压风池、大椎、肩井、天宗穴均结节样压痛。“平常有没有头晕、视物模糊、耳鸣或恶心想吐却吐不出来的症状?”我问道。“有呀有呀!我的右眼视力明显没有左眼好,偏头痛一发作我就会有眩晕、恶心,但不会吐。医生你真神了,别的医生没有问我这些问题呀!”“你经常玩电脑吗?”“是的呀!我是会计,电脑是必不可少的呀!”于是我让她去做了颈椎正、侧、斜、张口位的X线摄片检查,又给她开了一张脑CT的检查单。

2h后,她把检查的报告单交给我。颈椎正侧位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变直,部分钩椎关节增生。右侧斜位片示:右侧3、4、5椎间孔变小、狭窄。脑彩超示:右侧椎-基底血管供血不足,右侧大脑血管部分痉挛。看着这些报告单,我笑了,对她说:“你偏头痛的原因找到了,是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骨质增生,颈部肌群僵紧压迫了右侧的颈部动脉,导致右侧大脑供血不足,大脑一旦供血不足,就会导致侧支血管扩张,从而引发头痛。”“大脑没有血了吗?这么严重,能治好吗?”“不是大脑没有血了,是部分血管供血不足,反射性地引起侧支血管扩张引发的头痛。病因找到了,就容易治疗了。”听她说了那么多啼笑皆非的话,我也能理解,毕竟她只是患者,没有多少医学常识呀!

接下来我给她制订了系统的治疗方案:疏通颈背部诸条经络;选用大椎、风池、肩井、太阳、晕听区、曲泽穴,每次选两组穴位刺血,半个月刺血1次;针刺:颈项15针,百会、四神聪、曲池、手三里穴,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患者的偏头痛症状大减,不再恶心。患者诉:“经一次刺血后,自感眼睛瞬间发亮,头部的血管仿佛突然畅通了!”按上述方法继续治疗1个疗程,患者不适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嘱患者服用一剂我为她量身开出的滋阴补血、理气健脾膏方。半年后随访,偏头痛未再发作。

中医经络分型

1.太阳经头痛:痛连项背,或有发热、恶风寒者,舌苔薄,脉浮者。治宜发散解表。

2.少阳经头痛:头痛发于两侧,或有往来寒热、胁痛、口苦,舌苔薄黄,脉弦者。治宜和解少阳。

3.阳明经头痛:头痛发于前额或眉心处,胃热,口渴欲饮,脉洪大,舌苔干燥者。治宜清胃火。

4.少阴经头痛:头痛,四肢逆冷,脉沉细,舌淡苔白者。治宜温经扶阳。

5.厥阴经头痛:头痛甚于巅顶,或有干呕、吐涎沫,舌苔白,脉沉者。治宜温肝降逆。

治疗

1.主穴:太阳、百会。

2.配穴:大椎、后溪、小海(太阳经头痛);风池、大椎、肩井(少阳经头痛);印堂、合谷、曲池(阳明经头痛);大椎、尺泽、太溪(少阴经头痛);大椎、阳陵泉、太冲(厥阴经头痛)。

3.刺法:直刺太阳穴附近的浅小静脉,首次出血量控制在30mL左右,余穴的出血量为2~3mL,百会穴采用散刺法。每次选2~4穴,每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

笔者按

刺血疗法具有疏经通络、活络止痛、活血化瘀、消肿散结、醒脑开窍、镇惊安神、清热解毒、祛邪扶正、和血养血、调和阴阳的作用。运用刺血疗法治疗头痛的核心就在于“祛瘀血,生新血”。通过放血促使新生的血液流入病灶,稀释致病物的同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临床上切忌“头痛治头,脚痛医脚”,在穴位的选择上大多按照“局部取穴与远部取穴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辨证施治,才能治病求本,否则只会舍本逐末,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