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病,临床上常伴有右下腹部疼痛、体温升高、呕吐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等表现。阑尾炎是阑尾的炎症,是最常见的腹部外科疾病,居各种急腹症首位。急性阑尾炎的典型临床表现是逐渐发生的上腹部或脐周围隐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多数患者白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中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是该病的重要体征。
发病初期除低热、乏力外,多无明显的全身症状。急性阑尾炎若不及早治疗,后期可发展为阑尾坏疽及穿孔,引发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有1%以下的死亡率,而发生弥漫性腹膜炎后的死亡率为5%~10%。
急性阑尾炎一般分4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急性阑尾炎属中医学“肠痈”的范畴。
病案:刺血疗法让他免受手术之苦
黄某,男,23岁,大三学生。暑假期间回乡探亲。因为是假期,所以每天都会有三五个同学邀请他外出游玩、喝酒吃饭。回家的半个多月,黄某疲于交际,几乎都没有好好休息过一天。这天晚上,酒足饭饱的他,回到家里倒头就睡。半夜12点左右,睡梦中的他被右下腹疼痛痛醒,他以为自己睡在空调房里,没有盖被子着了凉,就起身喝了一些温开水。谁知,热水下肚腹痛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恶心、呕吐,腹痛拒按,痛得浑身出汗。家里人急忙将他送至我院外科,经检查,患者右下腹阵发性剧痛,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血象检查白细胞计数18.4×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82,淋巴细胞计数0.16,体温38.8℃。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外科医生建议立马手术。黄某害怕开刀,遂转入我科接受刺血治疗。
选穴:右侧足三里、髀关、委中穴,找准穴位附近显现的静脉血管刺之,出血量50mL左右。3d后复诊,诉:刺血后右下腹疼痛大为好转,不再感到恶心。经检查右下腹还有轻度压痛,再刺腹结、风市穴。1周后检查,腹痛消失,压痛(-),诸症消失,体温正常,疾病痊愈。
中医辨证分型
1.气血瘀滞(单纯性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治则:活血化瘀,补气行滞。
2.湿热郁结(成脓期):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恶心、纳差,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则:清热化湿,解郁散结。
治疗
1.主穴:足三里或阑尾穴、风市、委中。
2.配穴:腹结(气血瘀滞);髀关(湿热郁结)。
3.刺法:①单纯性阑尾炎,主穴全选;②化脓性阑尾炎,2个配穴全选。寻找该穴位周围显现的静脉血管,刺之使其出血,出血量以达到40mL为佳。
笔者按
中医学原无阑尾炎之诊断,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描写的“肠痈”,非常符合以阑尾炎为主的下腹部感染。张仲景认为其病机为气血瘀滞、湿热郁结、热盛成脓,为阑尾炎的辨证论治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大、小肠的功能是“泄而不藏”以通为用,以泄塞上逆为病。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就属于气滞血瘀、泄塞上逆,不通则痛而为病。
刺血治疗急性阑尾炎,主要针对的是单纯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对于化脓性阑尾炎,血象检查白细胞计数不是太高的,也可以使用刺血疗法,但需要配以中药清肠饮来提高疗效。刺血治疗单纯性阑尾炎,一般首选足三里穴或阑尾穴,下腹部压痛明显者,可刺腹部附近的阿是穴。多数患者经一次刺血后即感疼痛缓解,2~3次基本痊愈。因此,我们选用刺血疗法治疗此病的理论依据就是“痛则不通,通则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