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总发病率的9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因:①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②外力作用,如急慢性腰扭伤;③姿势不当;④腹压增高(咳嗽、打喷嚏、大便秘结时用力过大);⑤风、寒、湿邪入侵均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
病案:孝子放下心头重担
方主任是个孝子,整天为老父亲的腰痛而苦恼。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利用一切关系四处打听哪位医生能够治好他父亲的腰痛。然而找了不少专家治疗,效果都不够理想。西医主张手术治疗,可父亲惧怕开刀,怎么也不愿意手术。即便腰痛,老父亲还忍痛接送孙子上学。谁知没过几个月,原本就腰腿疼痛的父亲,因抱着孩子上下楼又再次扭伤了腰。去医院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吃药打针,推拿针灸,理疗贴敷,都只能暂时缓解疼痛。腰部稍微用力,疼痛就加重。方主任辗转来到我科,听说刺血可以治疗腰痛,立马把老父亲带来了。患者自诉:腰痛数年,近几月加重,疼痛有时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足部放射,打喷嚏及咳嗽时疼痛加剧。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结合腰部MRI检查结果,诊断该患者为:腰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
治疗:先刺委中、相应的腰椎4—5及骶1的华佗夹脊穴,再刺右侧阳陵泉、昆仑穴。刺血完毕,清艾绒悬灸命门、神阙穴各30min,每天1次,刺血半月1次。二诊(10d后)诉:放射痛消失,但腰痛症状只是减轻。再次刺血:腰俞、委阳穴,嘱其继续艾灸。三诊诉:腰痛基本消失,但麻木感还有,改为埋线治疗。取穴:肾俞、腰俞、阳陵泉、足三里穴,半月1次。3次埋线后,诸症消失,行走正常,可以抱孩子上下楼。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中医辨证分型
1.气滞血瘀型:腰部刺痛,痛点明显,舌暗红色,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治则:理气化瘀。
2.风寒阻络型:腰部疼痛,遇寒加重,保温减轻,舌质淡、苔白,脉沉。治则:祛风通络。
3.湿热下阻型:腰部疼痛,痛处发热,遇热痛甚,气候变化症状加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治则:清热祛湿。
4.肝肾两虚型:腰冷疼痛,口苦咽干,伴腰膝酸软,缠绵数年,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无力。治则:滋补肝肾。
治疗
1.主穴:委中、相应的腰椎夹脊穴。
2.配穴:病变在足少阳经,选风市、阳陵泉穴;病变在足太阳经,选腰俞、昆仑穴。
3.刺法:先刺主穴和相应的腰椎夹脊穴,再刺配穴。
笔者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西医的诊断名,中医没有此病名。中医把该症统归于腰痛、腰腿痛的范畴内。《外科证治全书》中曰:“诸痛皆由气血瘀滞不通所致。”用力过度,脉络充血而外渗,可形成瘀血;若心气不足,血脉不通,血液瘀滞,亦可形成瘀血,瘀处于腰部,疼痛由生。由此可知,中医学认为腰腿痛与肝肾虚衰、正气不足、气血凝滞和感受风寒湿邪关系密切。
刺血、艾灸、埋线三法综合运用治疗此证,既不用手术,又无须吃药,疗效显著,治愈率高。因刺血可以直接改善腰部肌肉的血液循环,随着瘀血的不断清除,可大大缓解神经受压迫的症状。同时,针灸可以消炎消肿,缓解肌肉痉挛;穴位埋线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延长针刺的强度和刺激时间,君臣合力,病去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