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热

(一)发热

各种原因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即称为“发热”。中医学认为,凡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入侵肌腠,正邪相争,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而致人体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表现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在39℃以上,称为“高热”。临床可分为外感高热与内伤高热,其中以外感高热为多见。

病案:不明原因的发热

肖某,女,8岁。2015年4月就诊。父母代诉:自4岁起就不明原因地隔三岔五发热,父母带着她四处就医。省级医院轮番出入,化验报告全套,但就是找不到发热原因。情急之下,家人只能带其往返上海、北京、天津等各大医院,遍寻诸多中西医专家,中西药服了很多,发热依然反复。

后经朋友介绍前来接受刺血疗法。诊治时女孩面黄肌瘦、毛发稀疏、神疲目呆、肚大筋露、纳呆、手足心热,舌质红、无苔,脉细数。父母告知:以前每半个月发热1次。今年起,发热基本上1周1次,孩子痛苦极了,不能上学,日渐消瘦。察之双手大鱼际,食指根部,有鱼子状颗粒,推之滚动。诊为:疳积(严重的营养不良)导致的发热。

首次治疗:取四缝、少商穴。四缝穴挤出黄白色黏液数滴,双少商穴各挤出30滴血。辅助背部膀胱经大刮痧。1周后复诊时告知,食欲大增,发热时体温降至38℃(原来在38.5℃以上)。

二次治疗:选大椎、足三里穴。并嘱其每日艾灸大椎穴0.5h,以扶正祛邪。

半个月后3诊:女孩面色渐红润,食欲很好,体温一直保持在37~37.5℃。继续刺四缝穴,配以尺泽穴。

1个月后4诊:其父母开心地告知,女孩体温已经恢复正常,未出现发热,已经可以去学校读书了。嘱其父母定期来刮痧保健,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一切正常。

中医辨证分型

1.外感发热:发病急、病程短,体温在39℃以上,初起伴有恶风、恶寒等外感症候。

2.风热表证:高热、恶寒,咽干,头痛咳嗽,舌红、苔黄,脉浮数。

3.肺热证:伴有咳嗽、痰黄而稠、咽干口渴等症。

4.热在气分:高热汗出,烦渴引饮,舌红,脉洪数。

5.热入营血:高热夜甚,斑疹隐隐,舌绛心烦,甚至出现神昏、谵语、抽搐。

治疗

1.主穴:大椎。

2.配穴:肺俞、风池(邪在肺卫——解表清热);曲池、合谷(邪热盛实——清热宣肺);十宣、足三里(热入营分——泄热开窍)。

3.刺法:大椎穴采用围刺法,尽量使其出血量多一些,在20mL左右,退热效果显著。十宣穴采用点刺法,每个穴位挤出6滴血即可。

笔者按

祖国医学认为:疳和积本来是不尽相同的疾病,“疳”古人分有“五疳”,即脾疳、肺疳、肝疳、心疳、肾疳,其症状有发热、口渴、唇干、食欲变异、消化不良、肌肉消瘦、四肢羸弱,甚则脱发、面色青黄、肚大坚硬、青筋暴露、情绪不安、烦躁、目睛无神。积者乃积滞之简称,临床常以乳积和食积合为疳积。此证乃病久体虚,严重营养不良,导致机体阴阳气血失调,阴虚火旺而虚热上炎,所现发热为功能性发热,所以找不到任何致病原因。

临床治疗以滋阴而泄血热、健脾胃而清肺热为主。选大椎穴艾灸扶正祛邪,膀胱经刮痧通经活络,四缝、足三里穴健脾胃,清中焦血热。诸穴合用,妙消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