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一般认为是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呈三角形,可侵犯角膜、单眼或双眼受累。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故名“翼状胬肉”,中医称为“胬肉攀睛”。它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也是最为古老的眼病。它不仅可以导致眼部刺激征及外观缺陷,还可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一般认为,长期暴露于烟尘、风沙、日光下,受冷、热刺激,结膜结缔组织变性增生,球结膜及纤维血管组织呈翼状侵入角膜浅层,是一种由结膜组织的增殖变性引起的病变。
病案:眼角胬肉让他视物模糊
黄大爷,62岁。主诉:右侧内眼角长出胬肉一年有余,一开始只是感觉右眼角有异物,随着时间推移,右眼角逐渐长出一丝多余的条状物,慢慢增大,眼角充血,右眼看东西明显比左眼模糊。安徽省立医院眼科诊为翼状胬肉,给他开了抗生素眼药水以控制结膜炎症,减轻充血。因效果不明显,又给他开了皮质类固醇眼药水点眼,还是没有效果。
半年前,张大爷来到我科要求刺血治疗,眼科检查示:右眼内睑裂部结膜肥厚,胬肉体部充血水肿,血管扩张,其尾部与半月皱襞粘连,移动球结膜则形成一横向条索。
治疗:刺大椎、右睛明、尺泽穴,出瘀血约30mL。嘱其1个月后复诊(注:老人刺血多为1个月1次)。
1个月后二诊:右眼充血消失,胬肉变短。治疗:刺太阳、少泽,出瘀血15mL。
两个月后三诊:右眼胬肉平坦,已从之前的覆盖眼球边退至内眼角处。视物较前清楚。治疗:刺肺俞、曲池、睛明穴。上述穴位辨证交替刺之,经5次治疗后,张大爷的右眼翼状胬肉消失了。
中医辨证分型
1.心肺风热:胬肉初生,头尖体厚,红赤涩痒,眵泪俱多,口干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治则:清肺热,祛瘀。
2.脾胃实热:胬肉头尖高起,体厚而大,赤瘀如肉,痒涩不舒,眵多黏结,口渴欲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治则:健脾祛热。
3.阴虚火旺:胬肉红赤不著,涩痒间作,时轻时重,烦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沉细。治则:滋阴降火。
治疗
1.主穴:大椎、太阳、睛明。
2.配穴:心肺风热:肺俞、少泽;脾胃实热: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心俞、复溜。
笔者按
翼状胬肉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被称为“胬肉攀睛”。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外感、饮食、七情、劳欲等,使脏腑失调,邪热上攻于目,血滞于眦而发病。若眼裂部位常受风沙、烟尘或阳光等刺激,可加速胬肉的滋生与发展。
西医多以眼药水点滴或手术治之。采用刺血疗法可改善眼区组织的气血瘀滞,达到祛瘀消炎的功效。气血通畅,瘀滞的代谢物随瘀血而出,即消除了翼状胬肉滋生的土壤。通过刺血治疗眼睛得到气血濡养,这胬肉自然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