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发病即可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但仍需要进一步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病、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炎、食管反流综合征等。慢性支气管炎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晚期炎症加重,症状长年存在,不分季节。疾病进展又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严重影响患者劳动力和健康。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病案:智障儿的慢性支气管炎
8岁的小晨晨是个智障儿,所以全家人对他呵护有加,倍加疼爱。爸爸妈妈更是对他倾注了多于正常孩子的关爱。从蹒跚学步到吐字发音,这些对于正常孩子十分简单的事情,可是到小晨晨这儿就变得十分艰难!可就是如此精心的照顾,孩子还是患了慢性支气管炎。从6岁开始,他就经常发病,每次都要住院吃药、打针、抗感染输液。病情反反复复,让在医院工作的母亲苦不堪言。不是害怕多花钱,而是孩子不能很好地配合,每次的治疗都是在声嘶力竭的挣扎中完成,孩子的母亲心痛不已,泪水涟涟。
偶然的机会,孩子的母亲看到了报纸上我撰写的《冬病夏治治疗咳喘》的文章,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她领着孩子来到我的诊室。问诊:病史近2年,患儿面色苍白,消瘦,纳差,经常咳嗽,痰多、色白、黏稠,近期咳嗽频繁,夜里咳重。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小儿疳积。
治疗:首次治疗选用四缝穴,快速点刺,挤出黄白色黏液数滴;再刺背后的肺俞穴,拔出近20mL紫暗色瘀血。嘱其母亲每日给孩子艾灸大椎、肺俞穴0.5h。
1周后,孩子又来了,妈妈一脸喜气地对我说:“太神奇了,孩子仅治疗了1次,白天就不咳嗽了,夜里咳嗽的次数也大大减少,食欲也好多了。”第2次治疗选大椎、丰隆穴,刺出约10mL血,辅以膀胱经大拔罐。
这个患儿在我这仅仅刺了3次血,所有的症状就消失了。
半年后的一天,孩子的妈妈又将孩子带来我这,告诉我说是孩子一定要来看看王医生,他在家就经常嘀咕:“我想王阿姨了,我要去看看她!”孩子的母亲高兴地说:“孩子的咳嗽再也没有复发,现在的智力情况也比以前好多了,知道和人交流,尽管语速有点慢,但条理还是清楚的。”孩子的父亲也觉得中医的刺血太不可思议了,希望通过继续治疗进一步改善孩子的智力发育。我看着眼前这个又白又结实并有可能恢复正常的孩子,心里也开心极了。
中医辨证分型
1.痰湿恋肺:咳嗽痰多,色白而黏,胸脘满闷,腹胀纳呆,四肢酸困,便溏。舌苔白腻,脉弦滑或濡缓。治则:健脾利湿,化痰止咳。
2.外寒内饮:咳嗽气喘,痰白、多泡沫,形寒怕冷,身痛沉重,口淡不渴或口干不欲饮。苔白滑,脉弦紧。治则:祛寒化饮。
3.痰热蕴肺:咳嗽喘促,咽痛,痰黄黏稠,胸满气粗,口渴喜饮,尿赤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洪数。治则:调肺气,化痰热。
4.肺脾气虚:咳嗽多痰,气短,喘息,恶风自汗,纳差体倦,便溏,完谷不化。舌淡、苔薄白,脉浮缓无力。治则:益肺健脾调气。
5.肺肾阴虚:以干咳为主,咯痰量少或干咳无痰,痰黏牵丝,不易咯出,口鼻咽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舌面少津,脉细数。治则:补肺气,滋肾阴。
6.脾肾阳虚:咳嗽时作,痰涎清稀,喘而气短,动则尤甚,畏寒肢冷,倦怠无力。舌胖大,苔白滑,脉沉细。治则:健脾胃,益肾阳。
治疗
1.主穴:大椎、肺俞。
2.配穴:丰隆(痰湿恋肺);曲池(痰热蕴肺);合谷(外寒内饮);列缺(肺脾气虚);太溪(肺肾阴虚);脾俞(脾肾阳虚)。
3.刺法:每次选主穴、配穴各1个。2周刺1次,多数患者治疗1~3次即愈。
笔者按
该患儿因服药太多,导致脾胃吸收功能紊乱,引发营养不良(中医的小儿疳积),从而迁延慢性支气管炎久治不愈。因为营养不良,病体抗病能力减弱,容易咳嗽,难以治愈。中医刺血疗法采用四缝穴点刺,挤出黏液,可以起到健脾消食、止咳化痰之效;刺大椎、丰隆,意在提高患儿免疫功能,化痰消炎。灸大椎、肺俞穴有扶正补肺之功。穴位的君臣佐使,相互配合,标本兼治,疾病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