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外阴瘙痒

(五)外阴瘙痒

外阴瘙痒是妇科疾病的常见症状,外阴是特别敏感的部位,多种妇科病变及外来刺激均可引起瘙痒,使人寝食难安、坐卧不宁。外阴瘙痒多发生于阴蒂、小阴唇,也可波及大阴唇、会阴和肛周。

其病因常为如下几种:①慢性局部刺激,如外阴、阴道、宫颈炎症的异常分泌物的刺激;②外阴清洁度差,紧身化纤内裤、卫生巾等导致外阴通透不良;③外阴寄生虫病,如阴虱、蛲虫、疥疮等;④各种外阴皮肤病和外阴肿瘤等;⑤全身性疾病的外阴局部症状,如糖尿病、尿毒症、维生素缺乏症等。

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肝、肾、脾功能失常。肝脉绕阴器,又主藏血,为风木之胜;肾藏精,主生殖,开窍于二阴;脾主运化水湿。肝经湿热或肝郁脾虚,化火生湿,湿热之邪,随经下注,蕴结阴器,或感染虫疾,虫扰阴部,发为阴痒。此外,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生风化燥,阴部肌肤失养,亦可不荣而痒。临床常见的以肝经湿热和肝肾阴虚为多。

病案:难忍的外阴瘙痒让她抓狂

王某某,女,32岁,工人,已婚。主诉外阴瘙痒伴灼热感半年有余,夜晚尤甚,痒甚时常波及大小阴唇及肛周,带下微黄,阴部皮肤干涩,腰酸乏力,五心烦热,口干欲饮,失眠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虽经中西医多法治疗,效果不显。每于天气转热身体大量出汗时,阴部瘙痒加重,每每搔抓见血方能止痒。王某某为此日益精神紧张,严重影响睡眠和工作。

妇检显示:阴道口大量块状白带,阴部潮红,附件(-)。白带常规:上皮细胞(+),脓细胞(++),白细胞(+),滴虫(-),霉菌(-)。舌红苔少,脉细弦数,诊断为单纯性外阴瘙痒。中医辨证:肝肾阴虚,湿毒内侵。治疗原则:滋阴降火,除湿止痒。治疗:刺会阴、血海穴,出血约30mL;次醪穴出血约10mL。刺血完毕,嘱其艾熏上述刺血穴位各30min,每日1次。

两周后二诊:阴部瘙痒症状减轻,黄带消失,睡眠良好。二次治疗:刺三阴交、阳陵泉穴,出血约20mL,继续艾熏。1个月后三诊:主诉诸症消失,外阴不再瘙痒。复查白带,均为(-)。

中医辨证分型

1.湿热下注:阴部瘙痒,带多如豆渣样,外阴有时因痒搔破而红肿,口苦心烦,白带镜检有白色念珠菌,苔薄黄腻,脉弦滑。治则:清热化湿。

2.感染虫毒:阴部瘙痒,如虫引状,奇痒难忍,灼热疼痛,带下量多,色黄,呈泡沫状或色白如豆渣状,臭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解毒杀虫。

3.血虚阴亏:阴部干涩,奇痒难忍,或阴部皮肤变白、增厚、萎缩,皲裂破溃,五心烦热,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治则:补血养阴。

治疗

1.主穴:会阴、少府。

2.配穴:委中、阴陵泉(湿热下注);曲池、少府(感染虫毒);血海、次醪(肝肾阴虚)。

3.治法:①刺主穴,加辨证配穴。②有滴虫霉菌者,可配合药物熏灸外阴及阴道后穹隆部位;药物组成:雄黄、硫黄、白芷、明矾、艾绒各60g一起研末,每次取3g,置于艾绒上,以艾烟熏灸外阴及阴道30min,有燥湿杀虫之功效。

笔者按

阴痒,中医病名,是指妇女外阴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或伴带下增多等,称为阴痒,又称“阴门瘙痒”“阴蠚”等。刺血选用会阴穴,旨在直接祛除局部组织湿热毒邪;血海为治湿热要穴,三阴交乃足三阴之交会穴,有健脾利湿的功效;次醪穴刺之可以疏通腰骶部经络,缓解腰部酸楚症状。刺血治疗单纯性外阴瘙痒疗效很好,对霉菌、滴虫引起的阴部瘙痒效果也不错,值得临床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