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高血压病

(十)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整体人群的血压水平随年龄增大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也随之加大。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的作用以及心、脑、肾靶器官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入,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调整,目前认为同一血压水平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不同,因此有了血压分层的概念,即发生心血管病危险度不同的患者,适宜的血压水平应有不同。血压值和危险因素评估是诊断和制订高血压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不同患者高血压管理的目标不同,医生面对患者时在参考标准的基础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判断该患者最合适的血压范围,从而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推荐使用24h长效降压药物控制血压。除评估诊室血压外,患者还应注意家庭清晨血压的监测和管理,以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

病案:突发的高血压急症

张某,50岁,企业老总,平时工作繁忙,经常出差,饭局应酬颇多,有高血压病史20年,一直口服复方降压片,但血压控制不理想。一天中午,张某参加20年校友聚会,饭局结束,醉意浓浓的他被司机送回家后,遂感到头痛头胀、面红目赤、胸闷心悸、恶心呕吐、心慌气短、烦躁不安,急至我科要求刺血治疗。经检查:张某体态肥硕,面部潮红,双手微微颤抖,心率108次/分,血压210/140mmHg,双侧太阳穴血管充盈,舌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高血压危象。

治疗方法:首选大椎、太阳(双侧)、曲泽(双),选用一次性注射针头,穴位处常规消毒,快速点刺穴位,出针后加拔火罐,出血量大约60mL。20min后,患者头痛头胀缓解,面红目赤消退,气息平和,心率正常,诸症消失。回去后第二天便正常上班。

中医辨证分型

1.肝火上炎:头晕胀痛,耳鸣如潮,面红目赤,口苦口干,烦躁易怒,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则:清肝泻火。

2.阴虚阳亢:头晕、头胀、头痛,耳鸣耳聋,烦躁易怒,失眠健忘,腰膝酸软,口燥咽干,两目干涩,视物模糊,肢麻,或见手足心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治则:滋阴潜阳。

3.痰浊内蕴:头痛头昏,或眩晕而见头重如裹,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身重困倦,肢体麻木,苔白腻,脉弦滑或濡滑。治则:化痰祛浊。

4.瘀血内阻:头痛如刺,痛有定处,胸闷或痛,心悸怔忡,两胁刺痛,四肢疼痛或麻木,夜间尤甚,舌质紫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细结。治则:祛瘀通络。

治疗

1.主穴:太阳、大椎、曲泽。

2.配穴:太冲(肝火上炎);太溪(阴虚阳亢);丰隆(痰浊内蕴);百会、委中(瘀血内阻)。

3.刺法:首次治疗,主穴全选,根据辨证分型,选1个配穴。1周后行第二次治疗,选相应背俞穴1个,配穴1个,以点刺出少量血。一般1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休息半个月。

笔者按

国际上通常将高血压的急危重症合称为“高血压危象”。高血压危象是发生在高血压病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临床综合征,可发生于缓进型或急进型高血压,也可见于症状型高血压。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周围小动脉发生暂时性强烈收缩,是导致血压急剧升高的原因。高血压危象的诱发因素主要有情绪波动、过度兴奋、大量饮酒、精神创伤、过度疲劳、寒冷刺激和内分泌失调等。西医治疗大多需住院吸氧、输液、降压等,而中医刺血疗法起效迅速,无任何毒副作用。选用太阳、大椎、曲泽穴刺之,放出瘀滞的血液,快速调节颅脑血液循环,缓解小动脉痉挛,大大减轻脑血管压力,使静脉血管压力快速降低从而让血压平稳下降,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这就是祖国医学的神奇所在,但其降压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