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俗称“牛皮癣”。多在冬季加剧、夏季减轻。病因不明,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可能与病毒和链球菌感染、遗传、脂肪代谢障碍以及内分泌腺或胸腺功能障碍有关。季节改变、精神创伤、外伤、预防接种等均能诱发本病。银屑病分为寻常型和特殊型两种。
寻常型银屑病最常见,初起为红色丘疹,扩大后形成大小不等的斑片,上面有银白色鳞屑,层层相叠如云母状。如将鳞屑刮去,基底露出鲜红、平滑光亮的薄膜,再刮即有点状出血现象。皮疹呈滴状、钱币状、地图状等多种形态。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尤其多发生在膝关节伸侧及其附近,常呈对称分布。特殊型银屑病很少见,可有泛发的脓包、关节损害及红皮症等。
病案:妹妹的牛皮癣
我的四妹是某单位的会计,因为工作原因平常有很多应酬,加上工作繁忙,她的日常生活非常不规律。由于我们家族素体阳明湿热,所以很多香辣辛燥的美味都不能吃,否则就会口舌生疮、上火便秘。为了工作,四妹全然不顾,长期吃外卖,最终她的皮肤出问题了。先是全身多处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红斑,搔抓后皮肤有散落的白色皮屑,当时她以为是出差在外,水土不服,就吃了一些抗过敏药物。谁知,过了好几个月这些红色的丘疹非但没消,反而融合成片。头皮、四肢、胸背部均可看见大小不一的红斑。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诊为银屑病(即牛皮癣)。口服并涂抹了大量的中西药物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等药膏,效果不明显。无奈之下,才来找我这个姐姐医治(因为她恐针)。
查体:头皮、四肢均有多处皮损,腰骶部、胃脘部也有散在的少量皮损。皮损为红色斑丘疹,边界清晰,大多数呈点滴状,亦有银币状,皮损表层覆有多层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后,可见半透明薄膜,再刮之有点状出血。舌红少苔,脉沉细。中医辨证:津亏血燥,肌肤失养。治疗原则:养血润燥,化瘀解毒。
治疗:①刺血:大椎、风池、曲池、委中穴刺出黑紫色瘀血30mL;②针刺:整个背部的华佗夹脊穴、血海、三阴交穴。
两周后复诊:胸腹部皮损颜色变淡,瘙痒减轻,但头皮痒甚。治疗:刺百会、血海、三阴交穴,出瘀血20mL,继续针刺上穴。
两周后三诊:前胸、后背皮损消失,四肢皮损范围缩小,头皮基本不痒了。治疗:刺肺俞、曲池,出瘀血15mL,改针刺为穴位埋线。半个月埋线1次,停止刺血。3个月后,经过刺血3次、针刺7次、穴位埋线3次,困扰四妹一年多的牛皮癣彻底消失了,原本粗糙的皮肤也渐渐恢复了。她开心地说道:“姐,早知道刺血能这么快治愈我的病,我真应该早点找你给我治疗。”
“谁让你恐针呢?你是不到万不得已不找我呀!”我笑着答道。
中医辨证分型
1.血瘀型:皮肤干燥,小腿前侧肥厚或有苔藓样变,在关节伸侧可有皲裂、疼痛,伴有头晕眼花。舌质有瘀斑,苔薄,脉细涩。治则:活血化瘀,祛风润燥。
2.血热型:皮肤颜色焮红,筛状出血点明显,鳞屑增多,瘙痒较剧,伴发热、便秘、尿赤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则:凉血,清热解毒。
3.湿热型:患者掌跖有脓疮,阴雨季节加重,胸闷纳呆,神疲乏力,下肢沉重,女性黄带多,舌苔黄腻,脉濡滑。治则:清热利湿。
治疗
1.主穴:大椎、风池、曲池、肺俞、委中。
2.配穴:曲池、血海、三阴交、阳陵泉。
3.治法:①刺血每次选主穴3个,配穴1个;②针刺:整个背部的华佗夹脊穴;③穴位埋线:大椎、肺俞、曲池、血海、足三里。
笔者按
银屑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对银屑病早有记载,认为其属于“白疙”“蛇虱”“松皮癣”的范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白瘤》中记载:“生于皮肤,形如疹疥,色白面痒,搔起白皮,由风气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
其病因病机为风热湿邪外袭,客于皮肤,入于血分,而发于肌肤,阻于经脉,或因情志不畅,郁而化火,饮食不节,湿热内生,火郁而发,达于肌肤,日久气血虚亏、经脉肌肤失养、干枯脱屑。
本病病程较长,经久不愈,目前西医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局部可用无刺激性软膏外搽,如10%硼酸软膏、10%尿素霜、5%白降汞、水杨酸软膏等。全身治疗可用普鲁卡因静脉滴注或肌注维生素B12,内服维生素C、叶酸等。
我们采用刺血疗法治疗此病,无任何毒副作用,也无须用药,疗程短、见效快。选用特定穴刺血,有直接清血分之热、化血分之瘀功效;针刺可以消炎解毒,通经活络;特定穴位埋线意在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巩固已有的疗效。三法合用,可活血祛瘀,祛瘀才能生新,进而达到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的全面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