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痛经

(一)痛经

痛经是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它是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并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者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而继发性痛经是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痛经。

原发性痛经在青春期多见,常在月经初潮后1~2年内发病,可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以小腹疼痛为主要症状。继发性痛经的症状同原发性痛经,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常常呈进行性加重。

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h,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一般不伴有腹肌紧张或反跳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患者可出现面色发白、冒冷汗。原发性痛经妇科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

附恩师病案:女孩子难以启齿的痛经

23岁的小胡,未婚,某纺织厂的女工。小胡在单位是出了名的织布能手,经她手织的布,几乎没有瑕疵。所以小胡年年都是单位里的生产标兵。不仅如此,她那匀称的身材和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使得她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招来欣赏和羡慕的眼光,由于才貌双全,她是全厂公认的“厂花”。因此,追求她的异性们不在少数,面对一朵朵的求爱玫瑰、一件件可心的求爱礼物,她是一个也不敢应承、一样也不敢接受。

小胡自12岁开始来月经,每每遇到经期,她都被痛经折磨得难以忍受,无法做任何事情,那几天只能请假在家卧床休息,有时甚至疼得在床上打滚。对于自己的这个问题,她满心愧疚,无奈看了许多医生,吃了大把的药也没能治好这个病。直到有一次,好心的小姐妹悄悄地告诉她,自己也有痛经,是在安徽省中医院针灸科治好的,她一听说,立马找到恩师求诊。

主诉自12岁月经初潮就开始痛经,尤其是在月经来时的一个小时后加剧,持续下腹刺痛直到月经结束,每月苦不堪言,每次痛经都需依赖止痛药或肌注止痛针方能缓解疼痛。月经量正常,经色紫暗、质薄,伴有血块。每次经前或行经期都伴有小腹及腰腿冷痛,用热水袋暖之则舒。平素食欲正常,偶有便秘,睡眠尚可。脉沉紧,舌淡红,苔薄白润。

中医辨证:寒凝血滞,肝脾不和。治疗原则:温经散寒,调和肝脾。治疗方法:①针刺取穴:合谷、三阴交、气海、关元、足三里;②针刺手法:用刺入捻转进针法,当达到一定深度产生酸麻感后,留针30min,间歇运针2次;③温针灸关元、足三里穴(温针灸就是把艾条截成一寸长短,插在针柄上,用火点着,使艾灸的热力借助针柄渗入体内,有驱寒暖宫之功效)。

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诉当针刺入体内产生酸麻感后,痛经的感觉立即减轻,待起针时疼痛已完全消失。经艾灸后,更觉腹部温暖舒适。恩师嘱其于下次月经来潮前3日,继续来接受3次针灸治疗。恩师总共给小胡调理了4个月经周期,就治愈了她那经久未愈的痛经。

1年后,小胡给恩师来信,告知恩师她已经有了男朋友,男朋友对她呵护备至,每逢经期,总是细心地不让她沾一点凉水,还会给她做红糖鸡蛋吃。她说自己的幸福是恩师给的,结婚时一定给恩师送喜糖。

中医辨证分型

1.气滞血瘀: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色紫暗有血块,血块排出疼痛减轻,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舌边有瘀点,脉沉弦。治则:活血化瘀。

2.寒湿凝滞: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拒按,经量少,色暗黑、有结块,恶心呕吐,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治则:温阳化湿。

3.气血虚弱:经前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色淡量少、质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虚细。治则:补气养血。

4.肝肾亏损:温补肝肾。

治疗

1.主穴:三阴交、关元、次醪。

2.配穴:曲泽、肝俞(肝郁气滞);重灸关元(寒湿凝滞);灸足三里(气血虚弱);肝俞、肾俞(肝肾亏损)。

3.治疗方法:①刺血:根据中医辨证取穴刺之;②根据辨证结果针刺或艾灸对应穴位。

笔者按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主要病因和病机是妇女在经期及月经前后,由于血海由充盈渐之转为泄溢,气血变化较大且急骤,这时情绪波动、起居不慎或外邪乘虚而入,均易导致冲任失调、瘀血阻滞或寒凝经脉、气血不和胞宫经血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荣则痛。

上述介绍的乃为恩师单纯地针灸而治愈的病例。在我的临床治疗中,多以刺血加艾灸治疗此证,效果更佳。但对于害怕刺血者,可以参考恩师的针灸法,所以我写出了刺血的穴位,也把恩师的病案附上,供后辈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