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毛囊炎

(十一)毛囊炎

本症为整个毛囊细菌感染发生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头项部。初起为红色丘疹,之后逐渐演变成丘疹性脓疱,孤立散在,自觉轻度疼痛。成人主要发生于多毛的部位,小儿则好发于头部,其与皮疹有时可互相融合,愈后可留有小片状秃发斑。病原菌主要是葡萄球菌,有时也可分离出表皮葡萄球菌。清洁不到位、搔抓及机体抵抗力低下为本病的诱因,初起为与毛囊口一致的红色充实性丘疹或由毛囊性脓疱疮,之后迅速发展演变成丘疹样脓疱,中间贯穿毛发,四周红晕有炎症,继而干燥结痂,约经1周痂脱而愈,但也可反复发作、多年不愈,有的也可发展为深部感染,形成疖、痈等,一般不留瘢痕。

起病时为一硬结,局部红、肿,有疼痛及压痛感。数日后,病源扩大,中央出现黄白色脓栓,继而软化、破溃,脓汁排出,炎症减轻渐愈。疖肿较大时,可有发热、头痛及乏力等全身症状,白细胞计数增高。

病案:毛囊炎让他苦不堪言

菜农李某,在一次理发时颈脖子不小心被剃须刀划破了一点皮,但就因为这条红血印,让他之后的心情跌到了低谷——理发后的第3天,他感到后颈部甚痒,用手一摸,后脑勺有几个大小不等的硬结,几天后疼痛难忍,夜不能寐。遂去校医院注射抗生素,外敷消炎药膏,仍不见好转。又去省级医院皮肤科找专家诊治,诊断为多发性毛囊炎,予以输液抗感染治疗,局部敷药。就这样又治疗了10多天,钱花了不少,可病就是不见好。李某痛苦极了,红肿的脖子让他抬头低头都受限。面对这时好时坏、缠绵不愈、总也不能根治的毛囊炎,他苦恼极了!

他几经周折来到我科求治,经检查后发现,他的后颈部分布着大小不等的7个紫红色硬结,3个大的约为2cm×3cm,已溃烂化脓;4个小的约为1cm×1cm,质硬、红肿,脑后部的皮肤呈暗紫色,摸之僵硬。脓液培养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治疗:先刺大椎穴,出瘀血5mL,再在4个未化脓的硬结上点刺,加拔火罐,拔出瘀血。对已经化脓的创面,用围刺法加拔火罐,拔出脓血。针刺风池、太阳、足三里穴,留针20min,起针后,用生理盐水清创。再取100g艾绒,置于熏灸器中点燃,其烟对准后颈部的创面,烟熏40min,每日1次。第3天,李某后颈部的创面缩小,4个硬结变软。继续治疗1周后,红肿消退,硬结消失,创面干燥。又继续艾熏了5次,诸症消失,后颈部紫暗色的皮肤恢复正常。溃烂的创面完全长好,且没有留下瘢痕。

中医辨证分型

1.热毒夹湿:皮疹为红色丘疹及小脓疱,自觉轻度瘙痒、疼痛,可伴有疲乏不适,口干渴或口苦。舌质稍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或弦滑。治则:清热解毒祛湿。

2.血瘀:皮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疹色暗红,自觉轻度疼痛。可伴烦躁,胸腹痞闷或胀满不适。舌质暗红或紫红或舌边有瘀斑,舌苔少,脉弦涩。治则:活血化瘀解毒。

3.气血两虚:皮疹反复发作,疹色淡红,可伴有面色发白、气短、纳呆、神疲乏力。舌质淡、少苔,脉细或细弱。治则:补益气血,托毒消肿。

治疗

1.主穴:局部阿是穴、风池、大椎。

2.配穴:寻经附近的显现静脉血管。

3.刺法:刺阿是穴加局部的配穴。

笔者按

颈项部毛囊炎,中医称为“发际疮”,是一种浅表性毛囊化脓性炎症。刺血加拔火罐,既可将脓血直接排除干净,又能使久不愈合的溃疡创面中的坏死组织随脓血排出体外。针刺风池、大椎、足三里穴有消炎、增强机体免疫力之效;艾烟熏灸,可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并可促进受损创面的修复和再生。三法合一,不但可以治愈缠绵不愈的发际疮,还能预防其复发,且没有任何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