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常为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愈,在患者体质较差的情况下,急性盆腔炎的病程可迁延及反复发作,造成慢性盆腔炎;但是亦可无急性盆腔炎症病史过程,如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输卵管炎。慢性盆腔炎病情较顽固,临床症状可见:
1.慢性盆腔痛:慢性炎症形成的瘢痕粘连以及盆腔充血,常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
2.不孕及异位妊娠:输卵管粘连阻塞可致不孕和异位妊娠。
3.月经异常:子宫内膜炎常有月经不规则;盆腔瘀血可致经量增多;卵巢功能损害时可致月经失调。
4.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仅有低热,易感疲倦。由于病程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当患者抵抗力差时,易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发作。
病案:慢性盆腔炎所致的下腹胀痛
张某,女,38岁,已婚,育有一儿一女。主诉患有慢性盆腔炎2年,自从生育第二胎后,就常常感到下腹坠胀疼痛及腰骶部疼痛,在劳累、性生活后或经期加剧,常伴有月经不调、经血暗紫、白带增多、失眠乏力。被医院妇科诊为慢性盆腔炎。后经中西医多法治疗效果不显,特来本科诊治。
就诊时患者面色晦暗,痛苦面容,食欲尚可,大便黏滞,腹痛作胀,左下腹有刺痛感,舌质红,苔腻微黄,脉弦滑。
妇检:阴道通畅,分泌物较多,子宫区有压痛,左侧附件增厚,压痛明显。
B超检查:左侧附件增厚,卵巢3.3cm×2.3cm,于其后方见一5.4cm×4.2cm不规则形包裹性积液,周壁欠规则,包块无活动度,其内液体透声欠佳。
中医辨证:湿热蕴结血瘀型。治则: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治疗:选用左侧子宫穴、腰阳关、三阴交穴刺之,出瘀血约40mL。刺血完毕嘱其艾熏刺血穴位各30min,每天1次。两周后二诊:左下腹部坠胀痛减轻,腰骶部疼痛也减轻,但性生活后仍有隐痛感。二次刺血:肾俞、关元穴出瘀血约20mL。继续艾熏。前后刺血4次,历经2个半月,张某的所有症状基本消失,月经正常,睡眠正常。唯独劳累后偶感腰酸。半年后随访,未有不适,一切正常。
中医辨证分型
1.湿热蕴结:下腹隐痛、拒按,痛连腰骶,经期劳累后加重,带下量多、色黄黏稠、臭秽,低热起伏,胸闷纳呆,口干不欲饮,便结或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治则: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2.寒凝气滞:小腹冷痛或坠胀疼痛,经期腹痛加重,得热痛减。带下量多清稀,腰骶冷痛,神疲乏力,舌淡暗,苔白腻,脉沉迟。治则:温阳活血,补气化瘀。
3.气滞血瘀:下腹胀痛或刺痛,经期腰腹疼痛加剧,经血量多有块,瘀块排出痛减,带下量多,婚久不孕,经前情志抑郁,乳房胀痛,舌体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治则:活血化瘀。
治疗
1.主穴:肾俞、腰阳关、关元。
2.配穴:三阴交(湿热蕴结);命门(寒凝气滞);血海(气滞血瘀)。
3.刺法:①主穴2个加辨证配穴1个,刺之;②寒凝气滞者重灸关元、命门。
笔者按
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的发生多是由于经行产后等胞脉空虚之时,邪热入于胞宫与血互结阻滞胞脉,而致胞脉气血运行不畅,壅于下焦,蕴而化热;或邪热炽盛,蕴积于内,损坏血脉,久而成脓,属于中医学“少腹痛”“带下”“不孕”“症瘕”等范畴,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刺血治疗该证,疗效颇佳,无任何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