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麦粒肿

(二)麦粒肿

麦粒肿俗称“针眼”,是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麦粒肿分为内麦粒肿和外麦粒肿两种类型。

眼睑有两种腺体,在睫毛根部的叫皮脂腺,其开口于毛囊;另一种靠近结膜面埋在睑板里的叫睑板腺,开口于睑缘。麦粒肿就是这两种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引起麦粒肿的致病细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麦粒肿的临床表现如下:①眼睑皮肤局限性红、肿、热、痛,邻近球结膜水肿。②当脓液局限积聚时出现黄色脓头,外麦粒肿发生在睫毛根部皮脂腺,表现在皮肤面;内麦粒肿发生在睑板腺,表现在结膜面,破溃排脓后疼痛缓解,红肿消退。③重者伴有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及压痛,全身畏寒,发热等。

麦粒肿切忌挤压或用未消毒的针挑或过早切开,因为眼睑血管丰富,其静脉与眼眶静脉及颜面静脉相通,且没有静脉瓣来阻止其血液回流,加之眼睑静脉又与颅腔静脉相通,炎症一旦扩散,轻者引起眼眶蜂窝织炎,重者能导致海绵窦血栓形成败血症,危及生命。

病案:他患上了麦粒肿

史某某,16岁,高中生。主诉5天前突然感到右边下眼睑发痒,用手揉后有点发红,肿胀微痛。5天后下眼睑生出一小硬结,疼痛加重,同时伴有心烦口臭、尿黄、便秘。

检查:右下眼睑红肿,触痛,其尖部已呈脓状。治疗:先点刺麦粒肿尖部,挤出脓性分泌物,再刺曲池穴。

第二天复诊:患处肿胀消失,但仍有疼痛感,口臭减轻,尿液正常。再刺耳穴眼区、肝俞后,疼痛消失,诸症痊愈。

中医辨证分型

1.外感风热:针眼初起,痒痛微作,局部硬结,微红微肿,触痛明显,苔薄黄,脉数。治则:祛风散热,解毒化瘀。

2.热毒炽盛:眼睑肿痛剧增,伴见头痛、身热、嗜睡,局部皮色暗红不鲜,脓出不畅。舌质绛,苔黄糙,脉洪数。治则:清热解毒,通经消瘀。

3.脾胃蕴热:针眼屡发,面色少华,偏食,便结。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治则:健脾和胃,化瘀清热。

治疗

1.主穴:阿是穴、大椎、耳穴的眼区。

2.配穴:热毒炽盛:大椎;耳尖(外感风热);曲池(脾胃蕴热)。

3.刺法:先点刺麦粒肿尖部,挤出硬结或脓性分泌物;再点刺耳穴眼区和相应配穴。

笔者按

麦粒肿在中医学被称为“土疳”或“土疡”,俗称“眼瘁”“偷针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在医学上叫麦粒肿,又叫眼睑炎。“针眼”的最初病症是眼皮微痛,感染区泛红,还会有一个小脓点,疾病后期眼睛会瘙痒,易流泪,对轻微的光或闪光有不适感,有时还会出现带黄头的脓,像针眼儿大小,因此被人们称为“针眼”。

中医认为,“针眼”一是因感风热毒邪,使得眼睑结疱;二是过多食辛辣食物,脾胃蓄积热毒,上攻于目引起。西医早期多采用湿热敷或旋磁理疗,化脓期建议手术切开排脓。而采用刺血治疗该疾,收效迅速且无须手术,更无任何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