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闭证
中风闭证,指脑窍闭塞,人事不知,昏迷不醒。闭证分热闭、寒闭。《医宗必读》中曰:“凡中风昏倒……最要分闭与脱二证明白。如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即是闭证。”
中风闭证为中风重危证型之一。证见卒然口噤、目张,两手握固,痰壅气塞。闭证宜开,用苏合香丸、牛黄丸、至宝丹、活命丹之类。
中医治疗中风时需先明辨属闭证还是脱证,因为二者的病机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很大差异。①闭证可分为热闭和寒闭。热闭者:昏迷不醒,喉中痰鸣,面赤体硬,牙关紧闭,大便秘结,治疗宜凉开;寒闭者:昏迷不醒,痰声辘辘,面色苍白,四肢不温,治疗宜温开。②脱证有脉微、汗出、肢厥三大主症,患者多神昏深沉,情志恍惚,面色惨淡失神,气息急促低微,肢体松弛无力。
病案:中风闭证的刺血、针灸治疗
杨某某,男,53岁,干部。由于工作性质,几乎每天都有应酬。有时竟然一餐赶两三场。这样的生活使得他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了高脂血症、高血压病。
天有不测风云。一天,他走路时突然昏倒在地,右半身偏瘫,语言不利,被路人急送医院。
查体:血压220/120mmHg,半昏迷,病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右侧肢体迟缓性瘫痪。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诊断:脑出血。入院后经降颅压等治疗后症状无好转,特请恩师会诊。
初诊:神志模糊,口眼歪斜,右侧肢体瘫痪,面赤气粗,喉中痰鸣,牙关紧闭,痰涎壅盛,二便未解,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中医辨证:肝阳上亢,痰蒙心窍(闭证)。
治则:平肝熄风,豁痰开窍。①刺血:十二井、金津玉液速刺出血,隔日1次;②针刺:人中、风池、哑门、合谷、丰隆穴;③针刺手法:紧按慢提,提插幅度小,施以轻而短的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④内服苏合香丸。
次晨二诊:血压200/110mmHg,余症同前。治疗同上。
三诊:经上法治疗6次,血压降至180/100mmHg,神志已清,右下肢稍能活动,牙关已开,能说一两个单词,痰涎明显减少,面瘫好转。但有时哭笑无常,性情急躁。
治则:①针刺:风池、颊车、翳风、合谷、足三里、丰隆、哑门。手法:哑门穴同上,余各穴凡患侧均“随而济亡(补法)”,健侧“迎而夺之(泻法)”。②内服中药:补阳还五汤化裁,每日1剂。
1周后四诊:上法治疗1周后,血压为160/90mmHg,情绪安定,痰涎消失,能扶物行走,右上肢摄物不紧,活动受限,面瘫不明显,语言依然不利。
继上法又治疗1周,偏瘫大有改善。患者要求回家门诊针灸治疗。院方同意其出院,嘱其在治疗期间避免激动、寒冷、过饱等,以防复发。
中医辨证分型
1.阳闭:肝阳暴亢,阳升风动。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团,大小便闭,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动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则:平肝熄风。
2.阴闭:痰浊阻络,蒙闭清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舌强言蹇,口眼歪斜,面白唇暗,四肢不温,痰液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治则:化痰开窍。
3.脱证:元真失守,阳虚气脱。双目紧闭,口张,手撒,遗溺,鼻鼾,呼吸微微,汗出痰壅,四肢厥冷,脉象细弱。治则:温阳回逆。
治疗
1.主穴:十二井、金津玉液。
2.针刺配穴:人中、风池、哑门、合谷、丰隆。
3.治法:①刺血:十二井、金津玉液速刺出血,隔日1次;②针刺:人中、风池、哑门、合谷、丰隆穴;③针刺手法:紧按慢提,提插幅度小,施以轻而短的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
笔者按
祖国医学之中风,即现代医学所说的脑血管意外。临床一般以脑出血、脑血栓最为多见。该病发病急骤、病势危笃,以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或伴有语言不利为主证。
本例以其临床表现当属中风之闭证,故治疗以平肝熄风、豁痰开窍为主。选用十二井、金津玉液速刺出血以清热泻火;针刺人中、风池、哑门、合谷、丰隆穴以开窍醒脑。待神志清楚后,再根据语言不利、口眼歪斜、肢体瘫痪而选取相应穴位,以期活利舌本、和营通络。若遇中风之脱证,则点刺十二井穴,不放血,重灸关元、气海穴,配合内服参附汤以回阳固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