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种疾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球每年至少有10亿人次发生腹泻,每天大约有1万人死于腹泻。在我国,腹泻同样是儿童的常见病,平均每年每个儿童年发病3.5次,死亡率为0.51%。因此,防治小儿腹泻十分重要。
根据病程,腹泻分: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个月;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按病情分: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中型,轻度至中度脱水或有中毒症状;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等)。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如痢疾、霍乱、其他感染性腹泻等;非感染性,包括食饵性(饮食性)腹泻;症状性腹泻,如过敏性腹泻;其他腹泻如乳糖不耐症腹泻、糖原性腹泻等。
病案:通红的肛门
患儿,男,1岁。因发热、腹泻、呕吐3天来诊。患儿3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高热39℃,半天后开始腹泻和呕吐,大便每天10次以上,为黄色稀水便,蛋花汤样,无黏液及脓血,无特殊臭味,每天呕吐3~5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曾用新霉素治疗,无好转。病后食欲差,尿少,近10h无尿。特请针灸科会诊。
问诊:既往无腹泻和呕吐史。个人史:第二胎第二产,足月自然分娩,母乳喂养。查体:T38.9℃,P135次/分,R35次/分,BP80/50mmHg,体重9kg,身长75cm。急性重病容,面色发灰,皮肤无黄染,未见皮疹,皮肤弹性差,肛门因多次腹泻而通红。心率135次/分,律齐,心音稍低。
实验室检查:Hb110g/L,WBC8.6×109/L,PLT200×109/L;粪便常规偶见WBC。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治疗:①刺四缝穴,挤出大量白色透明黏液;②针刺:足三里、合谷、长强穴,进针后,诸穴均提插强刺激3次即出针,不留针;③辅助艾灸神阙穴,每天2次,每次20min。
第二天复诊,患儿体温正常,腹泻次数减少,小便正常,但进食仍有呕吐。
治疗:继续针刺上述穴位,继续艾灸。连续针灸5d,患儿一切正常,诸症消失,病愈出院。
中医辨证分型
1.伤食泻:大便溏泻,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脘腹胀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指纹滞。治则:消食化积。
2.脾虚泻:大便溏泻,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治则:健脾止泻。
3.风寒泻: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治则:祛风散寒。
4.湿热泻: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臭秽,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神疲乏力或发热烦躁,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治则:清热化湿。
治疗
1.主穴:足三里、合谷、长强。
2.配穴:四缝(伤食泻);艾灸神阙(脾虚泻);艾灸大椎(风寒泻);四缝(湿热泻)。
3.治法:①常规消毒四缝穴,逐个穴位点刺0.5分深,从针眼处挤出大量白色透明黏液,直至挤出红色血液为度;②针刺足三里、合谷、长强穴,进针后,诸穴均提插强刺激3次即出针,不留针;③虚寒者,辅助艾灸神阙、大椎穴。
笔者按
小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6个月至2岁婴幼儿的发病率较高,多发生在夏秋季节,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小儿腹泻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刺四缝穴,配合针灸疗法治疗小儿腹泻,是最理想、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纯物理自然疗法,此法无须输液,也不用吃药。笔者认为这是婴幼儿腹泻首选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