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疟疾

(八)疟疾

疟疾是指被蚊虫叮咬后,蚊虫将寄生在其体内的疟原虫传染给人体,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致使人们感染,导致发病的虫媒传染病。不同的疟原虫感染分别会引起3种表现类型: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目前,东南亚、非洲、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是疟疾高度流行区,所以从该地区学习、工作、旅游回来的人群要谨防疟疾感染。该病的发展有以下4个阶段:

1.潜伏期:在感染疟原虫之后,尚未发病的这段时期我们称之为“潜伏期”。该期间,口腔温度会高达37.8℃,潜伏期天数要视人体感染的是哪种类型的疟原虫而定。目前能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3种,分别是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感染它们的潜伏期分别是14d、30d、12d。通常由输血导致感染的潜伏期是7~10d,身体健康、免疫力较强或是使用过预防药物的人,潜伏期会更长一些。

2.发冷期:畏寒怕冷,四肢都有寒凉感,脸色发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打牙颤,全身发抖,盖多层被子仍感到寒冷,该症状短则持续10min,长则1h。

3.发热期:寒凉感消失后,身体开始发热,面色转红,一般在发冷期发冷越严重,发热也相应越厉害,体温有可能高达40℃。

4.出汗期:发热后期,全身出汗,汗量可致衣服湿透,3h内体温骤降,这时患者会较之前感觉舒服,但会感觉十分疲倦,很容易就能入睡。一觉醒来,精神又变得饱满,食欲也恢复了,又可照常活动。

病案:三代人都患上了“打摆子病”

多年前,我跟随恩师周德宜先生在蒙城,那段时间正忙于探索现代十四经络图谱和古代十四经络图谱的区别,期间我见证了恩师不用药却医治了当地很多疑难病症。

一天清晨,诊室里来了一家三代四口人,诉说都患上了“打摆子病”。爷爷和孙子每天发病1次,儿子和儿媳隔天发病1次,医生开的药吃了不少,就是治不彻底,好了又犯,犯了又好,一家人折腾了近1个月,再也忍受不了了。小孩的爸爸说:“这几天,乡亲们都说从省城来了一位老神医,几根针一扎,很多病就能治好,既不要打针又不需吃药。这不,我们一家老小都来了,找您给我们看看,这到底得的是什么病,怎么吃药就是不管用呢?”

恩师询问了他们一家人的病情后,经过血液检查,知道他们患了间日疟和一日疟。爷爷和孙子是每天上午9:30左右发病:初起是打寒战,全身发抖怕冷,寒去后则全身发热,伴头痛、口渴,最后汗出热退而解,1日发作1次。儿子和儿媳则是下午4:00以后发病:均是先冷后热,热退后汗出身凉,伴头痛、口干渴,隔日发作1次。爷爷发作了10多次,孙子发作了3、4次,儿子、儿媳也发作了6、7次。爷爷说:“除了上诉症状外,我还有神疲倦怠、全身无力、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等症。乡里卫生院发了不少治疗“打摆子”的药给我们吃,可吃来吃去总也不见好。”

恩师详细地了解了这一家四口人的发病情况后,给出了治疗方案:上午8:30左右先给爷爷和孙子进行针灸治疗。先点刺大椎穴,出血量30mL,然后再针刺间使穴、后溪穴,均快速进针,得气后,留针20min。儿子和儿媳则安排在下午3:00左右治疗。小儿1日治疗1次,其余3人均隔日治疗1次。

第二次就诊时已是第二天下午,爷爷领着小孙子,一进门就大声地对我们说:“真是神医呀!昨天早上经你们针灸治疗一次后,小孙子今天上午就没再发病了,头也不痛了,也不怕冷了,精神也比以前好多了,只是还有点微微发热,吃饭还不太香。以前每天上午定时发病,一发病就躺在床上浑身发抖,盖了两床被子他还不停地喊冷,现在没有了。我自己也好多了,发作时症状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了,只是不想吃饭。”

恩师根据爷爷的主诉,按上法又给小儿治疗了一次,并针对他还有点微热的症状,增加了四缝穴点刺以健脾退热。在给爷爷治疗时,增加了针灸曲池、足三里穴(温针灸)以健脾胃、利肠气。

当日下午儿子和儿媳二诊时也都诉说自己的病情减轻了很多,发作时只有轻微的发热,但已经没有怕冷的感觉了,只是还感到头晕。恩师在上述治疗穴位上增加了风池、百会穴以祛风解热、醒脑开窍。

前后用了一周时间,这一家人的疟疾病症,经3、4次的针灸治疗后全部治愈。半个月后随访,一直没有复发。

事后,恩师告诉我,以前他们经常随医疗队下乡,发现农村由于卫生条件太差,居住地周围的小河、小水沟太多,特别适合蚊虫生长繁殖,当地的老百姓每每被蚊虫叮咬,患上疟疾的人就会一批批地出现。而服用了喹啉类药物后,有的人有效,有的人没效,并且此病容易反复发作。所以恩师就采用针灸来治疗疟疾,没想到效果极好,后来恩师还在当地办了好几期西医学习针灸的学习班,重点是教他们如何用针灸来治疗疟疾。

恩师还告诉我,治疗疟疾,一定要在发作前2h左右针灸,否则疗效不好。

治疗

1.主穴:大椎、陶道。

2.配穴:间使、后溪。

3.治疗:每天取主穴1个,配穴2个。大椎、陶道穴点刺出血,配穴采用针刺方法。一定要在发作前2h左右针灸。

笔者按

治疗疟疾要在发作前2h针刺,这是因为针刺大椎穴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机体的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可以增强白细胞、淋巴细胞对疟原虫的吞噬功能,而白细胞、淋巴细胞就是我们机体内和外来的细菌、病毒作战的“士兵”。它们数目的多少和“作战”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机体的抗病能力。但是白细胞计数的增加,必须是在针刺后1.5~2h才能在血液中达到最高值,此时白细胞吞噬疟原虫的能力也最强。

由此,我才领悟到恩师反复告诫我们“治疗疟疾,选定时间非常重要”的道理所在!原本正常人体内的白细胞计数为4×109/L~10×109/L,如果少于4×109/L为白细胞减少,超过10×109/L为白细胞增多。患有疟疾者,经过针灸后,体内的白细胞计数往往能增加5~10倍,此时疟原虫正好在血液里开始发作运动,而大量的白细胞可以把这些疟原虫分解包围后吞噬,再加上针刺原有的退热、增强免疫力的作用,自然会有不错的疗效。但不是针刺任何穴位都可以增加白细胞的数目,医学家在经过对各个穴位的系统研究后,发现只有针刺大椎、陶道穴才有此效果。而大椎穴,是我们机体中最重要的一个强壮穴,针刺大椎穴可以治疗五劳七伤。其实每个穴位都和中药一样有各自独特的治病功效,每个穴位都具有自己治病的共通性和特异性功能。

医生在临床治病中,一定要弄清楚人体内300多个穴位和每个穴位特异性的差别。只有厘清其共性与特异性并有针对性地选穴,才会达到快速治愈疾病的目的。

我现在也常和学生们说:治病和打仗的机制是一样的,空军、海军、陆军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作战对象,我们机体内的穴位也是这样,如足三里穴有健脾利湿、强壮后天之本的特异作用;三阴交穴可以调节足太阴脾经、肾经、肝经3条经脉;四缝穴具有清肺胃之热及止咳的疗效;风池穴有祛风散寒的功效。诸如此类的穴位还有很多,机体完全可以利用它们来抗御外来的各种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