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慢性唇炎
唇炎又称“剥脱性唇炎”“慢性光化性唇炎”。以唇黏膜红肿、糜烂、皲裂、脱屑为主要特征,其症状时轻时重,日久不愈。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寒冷、干燥、日光照射、烟酒、化妆品刺激,以及舔唇、咬唇、乐器吹奏等因素有关。
嘴唇即唇红,位于人体皮肤和黏膜交界处,因接近机体表面,毛细血管极为丰富。由于唇红的表面组织很薄,外界异物易“入侵”,而在血管内的免疫细胞和抗体等又会在此“挺身而出”与入侵者“决战”。于是,唇红处就成了抗原抗体“浴血奋战”的战场。唇炎分干燥脱屑型唇炎、湿疹糜烂型唇炎、光化性唇炎、腺性唇炎、肉芽肿性唇炎。
因舔唇、咬唇、唇膏使用不当或嗜烟酒烫食等慢性刺激引发的慢性唇炎有可能转变为口腔癌,所以医学专家们指出:秋季干燥,市民绝不能忽视口唇部的干燥、皲裂和脱屑,因为这些发痒灼痛、充血肿胀以及糜烂结痂的小毛病,说不准就是癌变的初期征兆。
病案:她的黑唇经治愈变红润了
周小姐,26岁,任职某外企的总经理秘书。对于自己的工作、学习、事业都很满意的她,近一年来被久治不愈的慢性唇炎给折磨得苦不堪言,烦恼不已。由于一擦嘴唇就过敏,她脸上不能涂抹任何化妆品,且一过敏嘴唇四周就发红、开裂、干燥、脱屑,严重时唇周起满红色小疹,奇痒无比。
为此,她到处求医,但仍未见好转。因为涂抹的药膏种类繁多,使得唇周的皮肤变成了黑色,并出现纵裂沟,干燥的裂纹时不时会出血,出血后即结有血痂。整个嘴唇犹如一圈黑色的小型“猪拱嘴”。原本秀丽雅致的面容变丑后,周小姐为此停薪留职,躲在家里,门不出、人不见,把自己完全封闭在房中,整个人都抑郁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天,陷入绝望中的她被一位工作于安徽省中医院的朋友领至我科,拜托我诊治她的顽疾。
追问病史:起因似乎源于前年夏季,因长期待在空调环境,经常感到口唇干燥,当时她并未在意,就随手用了朋友从国外给她买的高级润唇膏,谁知用了不到一周,嘴唇就开始发红开裂、干燥脱皮。去医院看皮肤科,被诊断为化妆品过敏导致的唇炎,医生让她局部涂擦鱼肝油软膏、抗感染或含激素类软膏,几个月涂下来不仅无用,原本红色的嘴唇慢慢变成了黑色。情急之下,她又去看中医,喝下几十服中药,喝的胃部不适也无济于事。她彻底绝望了。
看着周小姐那干裂、布满纵裂沟的肿胀的黑唇,我安慰她:“不要绝望,有医生就有希望,我有信心治好你的病。”
“真的吗?我可是看了很多的医生呀!”她忧伤且怀疑地说道。
我笑而不语。
针对她原有的颈椎病,首次治疗我重点放在疏通她颈肩背的经络。第一次刺血选用大椎、风池、肩井,三穴出血量约20mL。10d后二诊:唇周干裂症状好转。第二次刺血选迎香、地仓、承浆,又出血约15mL。同时针刺肺俞、脾俞、合谷、足三里等穴,隔日1次。1个疗程结束后,周小姐的黑唇慢慢变红,裂沟变浅。第三次刺血:唇周及尺泽穴点刺。继续针刺1周。经过月余的治疗,刺血3次、针刺15次,周小姐终于从郁闷中解脱出来,她的黑唇变红润了,不再开裂也不再干燥了。考虑到她常年熬夜,阴血不足,我又给她配了滋阴养血润燥的膏方,以巩固疗效。
今年夏天,周小姐带着她的妈妈来我科治疗腰痛,我看着她那红润的嘴唇,就知道她的慢性唇炎彻底好了。
中医辨证分型
1.风热犯胃:唇部红肿、灼热,发病迅速,有小水泡,很快破溃,糜烂,流水,有脓血痂,唇周皮肤发黑,伴口渴喜饮,口臭,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治则:疏风清热,解毒利湿。
2.脾经血燥:口唇肿胀明显,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干燥,唇周皮肤粗糙脱皮,伴口甜黏浊,面色萎黄,舌干无津,脉细数。治则:养血熄风,健脾润燥。
治疗
1.主穴:大椎、风池、地仓、承浆。
2.配穴:肺俞、尺泽。
3.治法:①每次刺主穴2个,配穴1个;②膀胱经刮痧;③针刺。
笔者按
慢性唇炎中医称为“唇风”,认为本病或因风火毒邪搏结于唇,或因过食辛辣厚味、脾胃湿热、熏灼唇部,或血燥生风所致。
西医多以局部涂擦鱼肝油软膏、抗炎或含激素类软膏、防裂唇膏,或口服维生素A、维生素B6以改善上皮代谢,减少鳞屑,缓解干燥。渗出结痂者用0.1%乳酸依沙丫啶液或1∶5000呋喃西林液湿敷。但西医治法多治标不治本,屡治屡犯,且有不少毒副作用。而中医的刺血、针灸乃是标本兼治,除根清底,彻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