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咳嗽

(二)咳嗽

咳嗽是内科常见的病证之一,发病率甚高。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管,发出以咳嗽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病案:久咳不愈的宝宝

黄某,5岁,男。3个月前出现感冒、发热、流鼻涕、出汗、食欲不振、咳嗽不止等症状,后住院治疗。经西医输液,抗生素、抗过敏等药物治疗10d后,感冒治愈,但仍然咳嗽,夜里咳甚。听诊:肺部无哮鸣音,体温正常。随即改为服中药半个月,依然不见好转。就这样断断续续地中西医交替治疗近3个月,咳嗽仍旧缠绵不愈。全家人很着急,因为这个男孩是三代单传,全家6个大人(外婆、外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外加一个保姆,天天围着他转。家中用水温度一定要控制在40℃,水果都是开水烫过方可进食,背后永远放个干毛巾(擦汗),即便如此,孩子还是经常感冒。为了治愈他的咳嗽,全家人想尽办法,发动各路亲戚,服用各大医院专家验方、名方,可咳嗽就是不能痊愈。

偶然的一个机会,孩子的爷爷遇见了以前的老朋友,问起他的孙子,老人苦不堪言。朋友告知他,自己的小孙女也是长期咳嗽,多种方法治疗无效,最后采用刺血疗法治愈的。第二天一家人闹哄哄地来到诊室,你一言他一语,争着讲述孩子的病情。我仔细查看了孩子的各种化验单,均是(-)。观之:孩子面色苍白,消瘦,纳呆,咳嗽声断断续续,痰黏稠,脉细,苔白腻。辨证:寒湿困脾、脾湿肺虚而致久咳不愈。

治疗:健脾祛湿,宣肺化痰。①取肺俞、四缝、足三里穴;②辅助督脉、膀胱经、手太阴肺经刮痧;③陈皮10g煮水服用,1日3次。

1周后复诊:父母告知,孩子咳嗽次数明显减少,食欲大增,只是夜里咳嗽多一些。

二次治疗:取大椎、四缝穴刺之。前后共治疗4次,1周1次,孩子的咳嗽完全治愈。

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和内伤咳嗽(痰热郁肺、痰湿蕴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共7个证型。

1.风寒袭肺。咳嗽,痰稀薄白,咽痒,常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头痛、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2.风热犯肺。咳嗽,咳声粗亢,痰稠色黄,咯痰不爽,伴有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咽干口渴、鼻流黄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

3.风燥伤肺。秋冬气候干燥伤肺,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黏稠难咯出,痰中带血丝,鼻燥咽干,身热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等。治宜清热润燥、生津止咳。

4.痰热郁肺。咳而气喘,痰多色黄、黏稠、不易咯出,口鼻气热,口苦咽干,咽痛喉肿,胸痛胸闷,舌苔黄,脉弦数等。

5.痰湿蕴肺。咳嗽多痰,痰白而黏,痰出咳止,伴有胸脘胀闷、神疲乏力,身重困倦、饮食减少、恶心呕吐、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等。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6.肝火犯肺。咳时面赤,咽干口苦,痰滞咽喉,咳吐不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随情绪波动,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宜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7.肺阴亏耗。久咳不止,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伴有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声音嘶哑、潮热盗汗、胸部隐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治宜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治疗

1.主穴:四缝。

2.配穴:风池、四缝(风寒袭肺);肺俞、四缝(风热犯肺);三阴交、四缝(风燥伤肺);丰隆、肺俞、四缝(痰湿郁肺);太冲、大椎、四缝(肝火犯肺);肺俞、太溪、四缝(肺阴亏耗)。

3.刺法:四缝穴点刺后,挤出黄白色黏液,余穴点刺出血量控制在1mL左右,1周1次,5次为1个疗程。辅助膀胱经刮痧,1周1次。

笔者按

该病治疗选用大椎穴,意在扶正祛邪(大椎穴有治疗五劳七伤之功),取四缝、足三里意在健脾祛湿,取肺俞意在宣肺理气,服用陈皮水有健脾、化痰、理气之功。

咳嗽一症,预防是重点。平时要注意提高机体卫外功能,增强皮毛腠理御寒抗病能力,若患感冒应及时诊治。对于咳嗽的预防,首先应注意气候变化,防寒保暖,不宜过食肥甘、辛辣及过咸的食物,嗜酒、吸烟等不良习惯尤当戒除,避免刺激性气体伤肺,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平素易感冒者,配合做防感冒保健操,按摩面部迎香穴,夜间艾熏足三里穴等均可起到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