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中风
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它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死、脑血栓形成)两大类。其中,缺血性脑中风是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其发病率约为出血性脑中风的3倍。它的发病主要是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供血不足而致短暂脑功能障碍或使相应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所引起的,以偏瘫、失语等神经症状为主,少数患者可有意识障碍,但一般程度较轻。脑中风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用中医理论来讲其总的病机是本虚标实,在本为肝肾不足、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血瘀阻;同时又有兼寒兼热的区别,急性发病时多以标实为主,其中瘀血兼痰浊痹阻脉络为基本病机,故针对此病机确立了活血化瘀、芳香开窍之法。
病案:日本友人中风偏瘫后
2000年初,日本的相山中义先生突发脑中风,住进了东京某医院,在接受了近2个月的西医治疗后,主症仍未见好转。眼看着和自己患同样疾病的病友在医院住了半年,还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相山中义心里十分忧虑,只好将康复的希望寄予自己的第二故乡——中国。
相山中义原是生长在中国的日本人,是中国的养父母辛辛苦苦把他养大,并供他从小学读完大学,中年以后才回到日本,所以他对养育自己的中国有很深厚的情感,对中医也非常崇敬。他记得小时候自己生病,养父母总是带他看中医,几副中药喝下去,病就好了。所以,他漂洋过海,拖着半身不遂的身子,在孩子们的帮助下,回到他的出生地——合肥。
记得那还是初夏的一个早晨,我来到科里,刚穿上白大褂,就见诊室外有两个人扶着一位半身不遂的患者走了进来,经过询问才得知他是日本人。
我仔细地为他检查了肢体瘫痪的程度:右上肢肌力2级,活动障碍,右手肿胀不能做握拳、持物;右下肢肌力3级,可以在别人的搀扶下拖步行走;血脂、血压都偏高。
根据他的症状,为了能尽快地让他自己行走,也为了能让他信服中医、领略中国传统医学的神奇,我将刺血、针灸、刮痧综合运用,三管齐下。1个疗程(7天)结束,他的下肢肌力已达4级,不用人扶,自己拄拐能行走,肿胀的右手也可以握拳了,3个疗程完毕,生活可以自理。看着自己原本不能动的手指头可以灵活地解扣衣领上的纽扣,相山中义兴奋不已:“真没想到,中医如此神奇,要是我一直待在日本,这辈子都甩不掉拐杖了。”
中医辨证分型
1.阴风内动、肝阳上亢: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头痛头晕,耳鸣面赤,舌红苔黄,脉弦有力。治则:育阴潜阳,祛痰熄风。
2.气虚血滞、痹阻脉络:肢体偏废,偏枯不用,肢软无力,肌肤麻木不仁,面色萎黄,苔白、舌淡、有瘀斑,脉细而涩。治则:通经活络,活血化瘀。
3.风痰阻络、舌喑不语:肢体麻木,言语不清,苔白脉弦滑。治则:化痰醒脑,开窍纠偏。
治疗
1.主穴:太阳、大椎、曲泽、委中穴。
2.配穴:风池、阳陵泉(阴虚风动、肝阳上扰);曲池、足三里(气虚血滞、痹阻脉络);金津玉液、哑门(风痰阻络、舌喑不语)。
3.刺法:每次选主穴2个,配穴2个。半个月刺1次,配合中药“补阳还五汤”1日1剂。
4.治疗方法:①根据辨证分型,每次治疗选用4~6个穴位,针刺隔日1次。②选督脉、膀胱经刮痧,每周1次。③失语者:选金津玉液、哑门刺血,半个月1次。
笔者按
中医治疗中风偏瘫的原则:通经活络,祛瘀生新,补益气血,调节阴阳。治疗方法:先刺血,意在直接祛瘀,快速疏通经络,畅通血行,使瘫痪的肢体尽快得到通畅气血的濡养;督脉、膀胱经,手足三阴、三阳经大刮痧,旨在加速机体内瘀滞细胞的新陈代谢;艾灸腧穴完全是为了扶正祛邪。
本病致残率很高,刺血针灸早期治疗起效更快、更好。若病程过长,超过半年,栓子机化,偏瘫肢体肌肉僵硬,关节挛缩变形,功能则难以恢复。所以该病只要能做到早治疗,并且治疗方法恰当,偏瘫的治愈率还是蛮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