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的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医学界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常见的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黏膜肠上皮化生,常累及贲门,并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慢性胃炎常见症状有上腹部疼痛、脘腹胀满、饱胀、烧心、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本病十分常见,占接受胃镜检查者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且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脘痛”“胃痞”等范畴。
病案:弥漫性胃黏膜出血让她疼痛不已
小兰住在乡下的母亲长年累月的腰痛,经乡村医生治疗后时好时坏,近年来屡治屡犯,经常躺在床上呻吟不止,生活难以自理。这样的情况可急坏了在城里工作的她。一天,小兰趁节假日返乡硬是把母亲接至省城,经针灸推拿一段时间后,母亲的腰痛终于大大减轻了。小兰紧张焦虑的心情得以慢慢放松。谁知好景不长,母亲的胃痛又发作了,胃痛、胃胀、不想吃东西,喝一点水都胀气。以前一直吃的中药仍在继续服用,可不知为什么也不管用。
来到诊室的小兰,和我细细地诉说她母亲的病情。
“既然中药效果不好,为何不做个胃镜检查一下,找找胃痛的原因?”我提议道。
“好呀,医生你给开个单子吧!”
几天后,她带着母亲来了,顺便把胃镜检查报告单拿给我,检查的结果是弥漫性胃黏膜出血;慢性浅表性胃炎。小兰告诉我,她已经带母亲看过西医了,医生要求她母亲立即住院治疗,可她母亲不愿意住院,所以带她来我这里,想问我中医有没有什么方法不用住院也可以治疗这种病。
我告诉她:“最好暂时停服各种胃药,流质饮食,好给充血的胃黏膜一点自我修复的时间。”
“我不吃药,胃痛咋办?”小兰的妈妈问道。
“这段时间交给我来治疗,我们可以选用刺血、针灸、埋线、艾灸的方法治疗你的胃病。”我说道。
“不用住院?不用吃药?就能治好我的胃病?”小兰的妈妈又问道。
“是的,不用吃药,也不用住院,每周门诊治疗两次。”我回答道。
老太太一听不用住院也不要吃药,半信半疑地在女儿的劝说下,接受了我的治疗。
我查看了老太太的舌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首次治疗,我选择以理气止痛、化瘀止血的治疗原则,选大椎、曲泽刺血,针刺足三里、中脘,温针灸五壮。治疗完毕,老太太立马说:“咦!胃痛好多了,胃也不怎么胀了,好像还有点饿了!”女儿一听高兴极了!
随后的治疗,就以养胃和胃为治疗原则。刺四缝10天1次,刺3次即可。艾灸大椎、足三里、胃俞、中脘穴,每日1次。穴位埋线:胃俞、脾俞、中脘、足三里,半个月1次。一个半月后,老太太胃痛的症状完全消失,食欲大增,胃胀气也消失了,胃病基本痊愈。半年后,她又做了胃镜检查,报告显示胃黏膜正常,仅有一点轻度的浅表性胃炎。我告诉她:胃病是三分治疗、七分调养,不能饥一顿饱一顿,辛辣刺激、寒凉的食物尽量不吃,胃部注意保暖。听了我的话,老太太笑着对我说:“你这个医生讲的话都讲到我心里去了,我平常就是一吃凉的就胃痛。以后我一定听你的话,但我还是想在你这里把这轻度的浅表性胃炎给治彻底,行吗?”我笑了笑,点点头。
中医辨证分型
1.食滞伤胃型:饮食不节致使脾胃受损,食积胃脘,胀满痞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大便秘结有腐败异臭,舌质红,苔厚黄腻,脉象弦滑。证属食滞伤胃、腑气不通,宜健脾和中、消食开胃。
2.脾胃虚寒型:胃脘坠胀不舒,食欲不振,呕吐酸水,隐隐作痛,遇寒加重,得暖则轻,饿时痛甚,进食稍减,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质淡、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或浮大无力。证属中气不足、脾胃虚寒,宜补中益气、健脾温胃。
3.胃阴亏虚型:胃脘灼热疼痛,嘈杂不适,虽饥而纳差,口干口渴,大便艰涩,舌质红有裂纹,舌苔光剥或少苔,脉象弦细数。证属肝脾不和、胃阴亏虚,宜疏肝健脾、益阴养胃。
治疗
1.主穴:四缝、曲泽。
2.配穴:足三里(食滞伤胃型);艾灸神阙(脾胃虚寒);胃俞(胃阴亏虚)。
3.刺法:四缝点刺挤出黏液,1周1次;曲池、胃俞、足三里穴,每次选1个穴,直刺出血后加拔火罐。
4.辅助治疗:脾胃虚寒者,辅助艾灸足三里;胃阴亏虚者,选择主穴,穴位埋线,1周1次。
笔者按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脘痛”“胃痞”等范畴。形成瘀阻胃络型慢性胃炎的原因多为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日久,血行瘀滞,或久病入络,胃络受阻,均可导致瘀血内停,发生胃痛。治疗当以活血化瘀、和胃止痛为法。此病案首选大椎刺血,一是扶正祛邪,刺曲泽,可理气止痛。艾灸足三里、大椎、中脘穴,有驱寒暖胃之效。穴位埋线是以线代针,将可以被人体吸收的异体蛋白,利用12号一次性注射针头,埋入体表的特定穴位,使穴位受到长效、持久、柔和的刺激,通过经络的表里关系,传至有关脏腑,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自愈能力。刺血、针灸和穴位埋线3种方法结合,相得益彰,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