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瘫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口眼歪斜”。面瘫的发生多与劳作过度、正气不足、风寒或风热乘虚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发为面瘫。西医认为面瘫是面神经因炎症在面神经管中被卡压而致,所以称之为“面神经炎”,亦称“贝尔麻痹”。面瘫临床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这里论述的是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临床上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多为单侧性,双侧同时发病的极少,起病急,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眉毛下垂,睑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本病为神经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最为常见,任何季节均可发病。面瘫轻并及时治疗者,预后较好。面瘫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面神经麻痹中医称“面瘫”“口僻”等,属“中风”范畴。
病案:他的嘴半年竟然歪了两次
已过知天命的徐先生,主诉一年内患了两次口眼歪斜。这不,今年3月初的一天早上,他起床后洗脸刷牙时,发现上下嘴唇合不到一起,漱口时会流口水,吃饭时,左侧腮部夹食,如不用筷子清理,食物怎么也到不了口腔中,更无法咀嚼。到了晚上就更烦心了,即使睡着了,左眼还是闭不上,眼睛干涩得厉害。家人都笑他变成二郎神了——有一只永远睁着的眼睛。一贯讲究仪表的徐先生不但因为歪嘴影响了形象,而且吃饭喝水都有困难。因面瘫而致的口眼歪斜让他不愿出门,更不愿意和人交往。徐先生有一位朋友几年前也患了面神经麻痹,最后是刺血针灸治好的。于是徐先生旋即找到那位朋友,经他介绍直接来我处接受刺血疗法。
初诊时检查:口角向右侧歪斜,左额纹消失,左眼不能闭合,人中沟右歪,鼻唇沟变浅,左侧翳风穴压痛明显,左半边脸不能触摸,痛甚。诊断:左侧面神经麻痹。好在他治疗及时,病情不曾耽搁,行刺血配合针灸治疗1个多疗程,面部恢复了正常。我告诫他:“工作固然重要,身体也要注意,不要熬夜,饭局少些,多运动。”说来也挺意外,左侧面瘫痊愈后3个月,7月他捂着脸又来了。这不,右边的嘴也歪了。他妻子埋怨地对我说:“他接连打了两个晚上的麻将,今早起床发现右侧的嘴歪了,整个人吓坏了,赶紧又来找你。”我从医30余载,治愈了无数患者,其中不乏患过两次面瘫的,但半年内患两次面瘫的我还是头一次遇到。为了让他吸取过度熬夜的教训,我故意告诉他,由于门诊患者太多,让他去别的医院治疗。他捂着脸坐在诊疗室的椅子上一动不动,执意不走。直到快下班了,我看到他那可怜兮兮的样子和无助的眼神,心想,惩罚的时间够了,告诫的目的也达到了。
因为是连续两次面瘫,可想而知他的面部经络有多么的瘀滞不通!考虑到单纯针灸效果肯定不佳,我决定采用刺血疗法治疗他的面瘫。通过检查我发现他的颈肌非常僵硬,翳风穴压痛(++++)。首次治疗选穴大椎、翳风、风池,出血量在100mL左右。嘱其艾灸翳风穴,每天2次,每次1h(活血、祛瘀、止痛)。3天后复诊:翳风穴处压痛消失,面瘫症状减轻。就这样治疗了2个疗程后,面瘫再次治愈。
我告诫他:“这次治好了,若再连续打麻将,再患面瘫,我也无能为力了,可不要再找我了!”他笑着连连点头,表示今后一定接受教训,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我听了也会心地笑了。
中医辨证分型
1.风邪入络:每于晚间受风寒或受湿之后,次日晨起即出现面瘫,口眼歪斜,或有头痛,苔薄白,脉浮。
2.气血两虚:口眼歪斜,日久不复,头晕乏力,心悸眼花,纳差,苔薄,脉细。
3.痰瘀互阻:口眼歪斜,头痛,肢体麻木,头晕,神疲乏力,纳呆,舌质黯,苔薄腻,脉细滑或细涩。
治疗
1.主穴:大椎、太阳、下关、迎香、地仓、尺泽。
2.配穴:风池、百会、翳风(风邪入络);肺俞、足三里、大椎(气血两虚);曲泽、丰隆(痰瘀互阻)。
3.刺法:12号一次性注射针头点刺穴位,使其少量出血,每次选用2~4穴,3d治疗1次。辅助艾灸上穴,1日1次。
笔者按
通过多年临床体会,面瘫是受病毒感染、寒冷刺激等因素影响,使营养面神经的血管收缩,而致一侧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水肿,使神经外膜受侵害,此时无神经传导阻滞。在此基础上,面神经通过狭窄的骨质面神经管时受压,导致血运障碍加重、髓鞘受损伤,致使面神经失用,传导功能暂时丧失,出现面瘫等症状。面神经受损后,可随血运障碍时间延续致使损伤加重或面神经轴索变性。如能尽早改善血运,使炎症水肿消退,则面神经传导功能可部分或完全恢复;如面神经血运障碍未能解除,面神经损伤进一步加重,面神经功能很难自然恢复。放血及针刺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其活血化瘀、改善血运的作用是公认的,所以针刺放血应早期介入,这对改善面神经管内外血运、促进面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等有积极作用。